第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1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联重科:超四成员工来自职业院校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元旦刚过,“00后”汪琪云以“现场工程师”的新身份在中联重科上岗了。“现场工程师”是中联重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特种兵”。凭借在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知识,毕业仅半年多的汪琪云,已在生产一线独当一面。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现有员工2.5万人,其中超过40%来自职业院校。中联重科与省内多所职业院校携手,实现“学生得技能、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的三方共赢局面。

  人才共育,开办订单班破解用工难题

  中联重科与省内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在校期间,“中联班”学生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在完成基础公共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了解中联重科的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从社会上招聘熟练工人,无法及时满足企业需求。订单式培养的职校学生,贴近生产实践,能快速完成角色转变,进入工作状态。“‘订单式培养’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完美契合了公司的用工需求。”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表示。

  目前,中联重科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10家合作院校开办订单班14个,近年已订单式培养工业机器人、数控操作、智能制造等技能人才600余人。

  师资共培,将企业经验带进课堂

  湖南省技术能手、中联重科焊接俱乐部主席谭勇,在中联重科被称为“焊接免检”第一人,10多年坚持追求焊接工艺极致。2019年11月,他选择“回炉”再造,考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补上文化、理论和基本的计算机语言课”。

  谭勇的经历,是校企开展师资共培、实现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李晓虹介绍,中联重科积极对接职业院校资源,支持员工进行学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提升。2020年至今,新型学徒制培养开设10个班,在训450余人;职业技能等级提升开设25个班,培训760余人;技工大专学历职业教育入学200余人。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的工程机械中联学院实现“五对接”,即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就业实习与生产制造对接、学校名师与企业工匠对接、学校科研与企业成果对接,教师培训与企业培训对接,为公司储备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中联重科近万名技能工人中,有高级技师200人、技师1000人。这些人恰恰是职业院校最为紧缺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中联重科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技能员工到中高职院校开展课程开发及教学等,将企业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带到学校、带进课堂。

  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将达1万名

  “职校毕业生在中联,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李晓虹说。初步统计,中联重科授予股权激励的核心人员与企业骨干名册,有近百名技能人才名列其中。

  姚树曾是第一批“中联班”的学生,从一名售后服务人员做起,再做到区域经理,如今已是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营销公司副总经理。

  有的历经锻炼走上重要管理岗位,有的成为行业状元、技术标兵、国家级大师,参与企业创新成果研发和工艺创新技术路线的制定。

  从技校毕业的姜海波扎根中联21年,专攻“疑难杂症”,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从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毕业的90后小伙子吴辉,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获评“长沙市劳动模范”……最近,与汪琪云一起被颁发“现场工程师”认证聘书的共有53人,他们在收入上有“获得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真正实现了“名利双收”。

  正在建设中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将布局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300多条智能产线。据悉,“十四五”期间,中联重科的“现场工程师”将达到1万名。李晓虹说,未来有更多“现场工程师”来自职业院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