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院:读书人的天堂
——读邓洪波《千年弦歌:书院简史》

  胡渔

  中国传统书院自诞生那一刻起,距今有多少年历史?中国自古以来,有多少座书院?中国书院为何弦歌不绝?关于书院众多的疑问,研究著述可谓浩如烟海。对传统书院的一般爱好者,或有志于探索书院文化的读者朋友来说,邓洪波教授新作《千年弦歌:书院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作者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带领读者叩开中国书院的大门。

  书院是因读书人而兴起的。清代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四所记之“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一段文字,在学术上虽有待商榷,但至少阐述了古代书院最初的功能之一,近似今天的出版机构。这种界定在书院的发展过程,早已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在书院身上,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张力。这种张力,因书院的参与者、建设者、倡议者甚至游览者而兴,让书院一次又一次实现突破。这也正说明了书院作为古代文化场所的包容力。

  书院给读书人提供了精神的冶炼场。古人讲究修身养性,在读书人群体里,有不少更喜游览名山大川,如是每发现一处世外桃源或幽静之地,就想在此筑炉讲学,成为书院的雏形。读书人首先是以自己的能力修建了这些容身之所,继而在这种场所里,重新锻造自己。有的以书院为圆点,不断扩大文化的半径和辐射区域,教化一方。

  书院还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里的伦理稳定器。书院在古代的身份有时候很尴尬。官方教育大行其道时,书院也会跟着“沾光”,因为这些书院也是教授国家钦定的正统学说。当朝代更迭时,书院犹如“弃子”,任其自生自灭,但这种“灭”可能是书院有形建筑被毁灭,但书院所宣扬的伦理价值体系,早已藏至于民心。因为有书院在,它所集合的文化内核,能帮助周围的人,或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稳定人心,校正人性。

  书院的兴废是一个时代或者社会是否开明的检验标准之一。书院虽经历过“独尊儒术”的一个时期,后来逐渐接受了道、释两家,让三种文化在书院里集合,这不就是一种文化包容力的表现么?它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坚定的展示了古代的“书院自信”。

  晚清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依据相关不平等条约,在沿海一些地区,建立教会书院。这类书院的存在,深深刺激了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应激之下,重新扬弃。

  书院走到今天,没有古代那么有“神圣感”了。我在一些景区,甚至闹市里,偶尔抬头一看,就可能看到有一牌高悬,上书“XX书院”,走进去一看,其实就是一个“呆萌”的场地——有几十本书,有一个茶座,四壁挂着几幅可能是名人的字画,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书房了。当然书院作为书房的功能,其实在民间的个体关怀下复活了一部分。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书院也在逐渐被“泛化”,就此引申出书院在现代社会的使命,尤其是有一些官方背景的书院,如何在这个什么都着急的时代里,做一些慢的事,但又能体现书院本身应有的文化尊严,而非“市场前景”?

  凡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都不会忽视书院在古代、在今天所起的重要作用。邓洪波教授主编的“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及丛书中的《千年弦歌:书院简史》,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绝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教育使命。即以“书院文化建设”命名,其着重于“建设”二字,时刻提醒我们书院文化,在今天急剧变化的时代里,有些式微,还须诸君努力“建设”。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书院的地位、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当下,我们完全可以坐下来,打开这本《千年弦歌:书院简史》,重新梳理我们早已长满杂草的内心。

  (《千年弦歌:书院简史》 邓洪波 著 海天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