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雁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注重发挥女性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回望近现代历史,湖湘女性在兴办女学、倡导解放、投身革命等方面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形成了独具精神气韵的湖湘女性文化,既体现了湖湘文化深厚的精神追求,也凝聚了广大湖湘女性的智慧力量,是中华女性文化的卓越表达。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应大力弘扬湖湘女性文化精神、用活湖湘女性文化资源、彰显湖湘女性文化智慧,用湖湘女性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
弘扬湖湘女性文化精神,引领幸福家庭建设
湖湘女性文化具有“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大情大爱、至刚至柔、坚毅执着、勤劳聪慧”的精神特质。不论是革命年代忠贞爱国、无畏牺牲的红色湘女,还是建国后入伍赴疆、拓荒创业的“八千湘女”,或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新时代湘女,她们的血脉里都流淌着湘女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滋养女性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丰厚养分。新时代下,广大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强烈、对在家庭建设和社会参与中发挥自我价值的愿望更迫切,为此,应大力弘扬湖湘女性文化精神,将其转化为引领女性个人成长和促进家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省各级妇联等群团组织应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家庭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依托线上线下阵地加大湖湘女性文化宣传力度,组织专家团队入社区、入学校、入企业开展湘女文化宣讲,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讲好湘女故事、传播湘女精神,切实增强当代女性对湖湘女性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全面提升女性的家庭建设能力。面向基层妇女开展家庭教育、家庭婚姻、家庭理财、家庭文明礼仪、家庭营养健康等知识技能培训,通过为女性赋能提升家庭建设质量和家庭发展能力。
开展丰富的家庭文化活动。利用三八妇女节、家庭文化节、国际家庭日等节庆日,深入开展凸显女性特点、适应家庭需求的主题文化活动,比如“最美家庭”“美家美妇”评选,举办湘女文化沙龙、湘女故事阅读会、湘女题材观影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传递家国同构、求善求美的湖湘女性文化情怀,推动女性成为幸福家庭建设的领跑者。
用活湖湘女性文化资源,创新开展家庭教育
前不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湖湘女性文化作为地域特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代表,是以文育人开展家庭教育的宝贵资源。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湘女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应加强湘女文化博物馆、红色湘女纪念馆、革命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等场所建设,创作红色湘女题材图书、舞台剧和影视剧等优秀文艺作品,打造高品质湘女文化媒体平台,开发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湘女文化类APP等,通过阅读、影视、观展、线上学习、家庭红色旅游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儿童传承红色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利用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女性文化包含江永女书、长沙湘绣、隆回花瑶挑花、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等丰富的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长可以带领孩子通过非遗知识学习、非遗博物馆参观、非遗实地研学、非遗亲子体验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利用女子高等教育资源,打造家庭教育智库平台。应发挥湖南女子学院等相关高校优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加强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家庭教育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彰显湖湘女性文化智慧,树立清正优良家风
“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女性作为家中的妻子、母亲,其思想言行对家庭成员会产生直接、深刻、永久的影响。建立新时代湖湘好家风,应从湖湘女性文化中汲取智慧,继承发扬历代湘女爱国爱家、勤劳质朴、锐意进取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女性在家风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女性应成为优良家风的示范者、引领者。作为家风建设的核心力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学、勤于思、敏于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女性应成为优良家风的倡导者、监督者。女性应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待子女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扬传承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亲子平等、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融入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作为配偶尤其是担任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应充当好贤内助、廉内助角色,不仅自身要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坚守道德纪律红线,更要时刻提醒、警示丈夫廉洁修身、清正齐家,以风清气正的优良家风带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使千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教师,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