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青春之名寻踪浏阳河历史轨迹

  许光达故居系列,黄慧琴,2021

  胡耀邦故居系列,黄慧琴 罗晴 雷文雯 左煜琦,2021

  谭嗣同故居系列,罗晴,2021

  徐特立故居系列,左煜琦,2021

  曾雨欣 

  一曲浏阳河,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11月18日至12月5日,“一河风雅颂”影像展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展出。来自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的60名学生,以新九道湾为轴线,从浏阳河源头开始探寻,跨越234.8公里的河道,奔波4785公里,经过160天的实地采风和拍摄制作,以当代大学生的青春视角,用影像方式呈现新时代的“一河风雅颂”。

  在他们的青春解读中,浏阳河不仅是一条母亲河,还是一条文雅之河,更是一条红色之河。谭嗣同、徐特立、欧阳予倩、胡耀邦、许光达等,浏阳河畔名人荟萃,组成了一部互相连贯、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于革命先辈故居前,师生们重走道路、学习精神、探寻思想,这也是《一河风雅颂》影像展中,“颂”篇章《故居系列》的创作初衷。

  罗晴主创的《谭嗣同故居系列》,以谭嗣同雕像的背影开篇,并列一张故居的主梁柱照片,两张作品线条硬朗,明暗对比十分强烈,并置编排展出时,一种烈士风骨简约直观地呈现出来。谭嗣同是近代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他的背影是一个旧时代落日时分的眺望,也是一个正在到来的新时代的前瞻。这种不可见的视线,揭示出了摄影作为媒介的历史性,它同时粘连着过去与未来——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第二组作品定影谭嗣同夫人李闰的房间。在这座大夫第的宅院空间里,谭嗣同与李闰相守15年,有着深深浅浅、看得见抑或看不见的生命能量与印迹。

  徐特立一生兴教,是平民教育的“扫盲者”,是教育界的“长沙王”;可城里学生看他经常穿着补丁衣、布草鞋,就戏称他为“徐大叫花子”。左煜琦主创的《徐特立故居系列》,从徐特立这两种戏剧性颇强的身份展开创作。第一组作品拍摄了由故居厢房改造成的教室中,布满历史痕迹的课桌椅。这组“粗颗粒+黑白”风格的摄影作品,是对徐特立当年办学的艰苦条件、坚定决心的深刻解读。另一组作品定格了农家生活用的水桶、屋檐、楼梯,以几何图形和抽象的表现方式来体现对徐特立成长的理解。

  小雨天气,雷文雯一行来到欧阳予倩故居。地面落满了花瓣和树叶,屋檐落下的雨滴在水洼中泛起涟漪。《欧阳予倩故居系列》中的第一张作品拍摄了绿叶掩映中的故居院门,充满江南文气和戏曲般传统美感。这是欧阳予倩文化启蒙的地方。那时浏阳湘剧盛行,出了一批浏阳籍的湘剧大师,欧阳予倩从小就喜欢看戏,童年的经历影响了他的艺术之路。后来,他成为中国话剧的开创者和进步戏剧运动的创始人,与京剧大师梅兰芳齐名。另几张作品则将镜头对准了院子中的树木。因为戏剧,欧阳予倩曾遭受来自社会、家庭的歧视和反对。可他说,“挨一百个炸弹也不灰心”。这些树木的枝干,仿佛也染上了些许艺术气息和先生的风骨。

  《胡耀邦故居系列》由罗晴、左煜琦、雷文雯、黄慧琴共同完成,这也是一次雨天中的创作。当天故居热闹不减,打着伞前来拜访的人们,从堂前走过、从房檐下走过、从天窗下走过——耀邦同志当年也是这样,打着一把伞,把自己的足迹一点一点地留在了全国各地。在这组作品中,学生们用高速快门拍出微观的雨滴,细密不断且清晰可见,正像耀邦同志在全国各地留下的点点足迹。

  在许光达将军的故居里,风穿堂过,鸟穿堂飞,闲适惬意不过如此。可他毅然放弃了这清爽的穿堂风,选择了弥漫刺鼻的硝烟,担当起护国强国的重任,当时不过二十几岁。《许光达故居系列》系列作品中,黄慧琴等人主要采用“晃动-模糊”的形式拍摄,不仅是为呈现风拂身而过的体感,也是为表达身处和平年代的同学们,对战争年代的渺然想象。

  这是一部从当代大学生视角出发的多声部故居图像系列。

  历史不是冷静的史料研究,而是一种照面,一种看见,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静默、凝结、安详、强大的力量,让学生们默默感动、心潮汹涌。面朝故居,他们看见那些风尘仆仆地行进在山河岁月中的背影,看见他们不懈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时刻,看见他们的成长、苦乐与悲欢。通过凝固的照片,他们与浏阳河畔的一个个时刻照面,与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前人照面,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照面中——感受历史,看见浏阳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