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化遗产主要存留在县域内的乡村和古镇中,但多年来一些只注重短期利益的建设行为使乡村原有生态环境、建筑形态和生活习性等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从今年对我省14个州市的61个自然村开展的乡村调查来看,非传统村落的房屋建筑风貌统一性较弱,建筑风格统一比例仅约1.64%——主要原因在缺少风貌引导机制,村民自主建房时对传统风貌的保护意识不够,再加上村民公共环境意识淡薄以及拆并旧村落,乡村许多老建筑和人文遗址被毁坏。
乡村要全面实现从脱贫向振兴的转变,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特有的价值和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发展产业、保护生态中的功能和作用。比如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改造前是一个被遗落的村庄,名为“瓦碴坪”,十几年来经过我们对唐代长沙窑遗址存留的大唐文化持续发掘和价值再造,这里已成为长沙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并且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是凭借文化魅力和设计助力让乡村走向城市、走向国际的成功案例。
未来乡村是新文化、新艺术、新哲学、新人文的生发地。立足乡村资源、地域禀赋、产业优势、人文特征等要素,依托文化设计来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服务便捷、智慧互联、高效智治、共同富裕的乡村生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以党建引领设计,建议成立省级设计行业学会乡村振兴党支部。参与打造乡村生态的设计师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只有站在这个高度看问题,才能坚持正确设计方向、注重因地制宜创新,杜绝“千村一面,千乡一面”现象。省级设计行业学会应广泛吸收党员设计师联合组成设计团队,打造一支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设计规划队伍,更加精准对接社会资源与资本,形成一股清流赋能乡村振兴。比如湖南十八洞村的文旅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作品。
以行业牵头对接政府,稳妥推进“设计下乡”公益活动。“设计下乡”,旨在用设计启动社会资源精准对接乡村,促进乡村一体化运营发展,而非用单个设计服务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设计下乡”赋能乡村振兴,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坚持公益性设计服务,把乡村作为帮扶对象,设计师不按市场机制提薪酬要求;二是设计师要下乡,全程参与整个设计项目并驻村指导实施;三是设计资源要下乡,即与设计相关的配置资源要落地。比如浏阳蕉溪镇的上云溪民宿设计,对文创、运营、营销、软装、政策补贴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进行了全面规划,让民宿投资人深刻理解设计师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并通过设计师全程参与建设项目,让设计实现持续服务增值。这个项目积极推进了浏阳乡村文旅市场发展。
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形成“乡村营造”建设标准与规范,为地方政府实施乡村风貌与乡土文化保护提供决策参考。设计行业既要为乡村建设提供多学科多维度的全面服务,又要建立起规范的建设标准与指导细则。不搞破坏生态的建设、不搞重复建设、不搞表面建设,把建设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这既是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考核标准,也是资本下乡的诉求。为此,应加快启动高等院校对“乡村营造”美学设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指引,乡村建设干得越多,也许浪费越大,离“美”反而会越来越远。比如湖南大学师生以10年持续努力在安化打造的梅山文化园,就是在深度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的设计作品,有效提升了当地公共文化环境、激活了当地文旅资源。
以公益平台为组织,推动设计行业、设计师整合社会资源与资本下乡,让设计规划落地,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当前,一些设计师为乡村建设做的设计停留在天马行空、大谈概念层面,罔顾乡村真实需求与民生诉求,很难在基层落地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理想:一是设计实施成本超出预算,导致一些项目中途随意更改甚至被迫中止;二是设计中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完全脱钩,社会资源与资本难以有效对接,在地实施时容易面临土地与政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鉴于此,建议搭建“湖南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平台”,充分发挥其在“设计下乡”中的组织、沟通、推动作用。对于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设计助力是一个常态化赋能过程,应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营造指导标准实施细则,带动资源和资本下乡,从而让设计为乡村振兴全面赋能,留住乡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