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笑沛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各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教师评价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政策机制。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须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公开选聘一批具有创新思想和战略思维的高层次人才,吸纳年轻教师加入研究团队,形成学术水平高、学缘结构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
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鼓励在职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定期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示范培训,支持专职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协作攻坚合力。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党政领导干部、先进群体代表人物等为兼职教师,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等相关单位的合作,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须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纳入教师评价。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引导教师增强立德树人责任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组织、设计与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引导教师重视核心职责。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纳入工作量,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标准。严格落实教授上课制度,引导高校教师回归育人本职,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倾向。
完善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把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破除急功近利的科研观。积极探索分类评价与学术成果代表作制度,鼓励教师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实现从论文数量向论文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整合教育领域人才荣誉称号计划,提高各类人才计划的公开性、公平性、透明度,更好发挥各类人才计划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丰富教育教学模式
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加强价值引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完善教材建设奖励制度、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机制。以教研室为单位推动思政课教学机制创新,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校园、实践基地、网络四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立体空间,发挥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效应。
加快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教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和名师培育中,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研成果。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课程五类“金课”等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的教学育人体系。
加强学术交流平台机制建设
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须大力开展形式灵活、注重实效的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以教研室、学科为单位,按教学科研相统一原则,成立相应的研究所,实现室所合一,有机融合科研活动和教研活动,加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建设。
强化学术活动品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政理论课创新”“博士论坛”“理论工作坊”等常态化学术品牌为基础,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广泛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完善学术交流制度。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资助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策略,举办高质量学术讲座。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