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媒体快速勃兴迭代的时代,国际国内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新闻传播教育思政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因此,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新闻传播教育思政工作,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其认知、信念与行为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知信行合一模式,高校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联合其他教育主体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将新闻传播思政学习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将习得的“知”内化为“信”,并付诸于“行”。
树立知信行合一理念,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新闻传播教育思政运行机制。首先,高校、新闻媒体和文化企业等育人主体,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应树立知信行合一理念,形成参与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的自觉。育人主体要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实现“信”的深化,进而取得“行”的实效。高校学生则要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树立思政意识,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思想信念形成、现实行为结合起来,力求知信行合一。其次,高校作为育人的首要责任主体,要统筹联合其他育人主体建立同向同行的教育思政机制。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职责,通过“部校共建”“校媒共建”等举措,建立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内部要明确学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师等各级育人主体的职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生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思政引领,建立学校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知信行合一运行机制。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领学生在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中习得真“知”。在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中,“知”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信”与“行”的基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既明白为什么“知”,又明白如何“知”。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对经典原著与优秀作品的阅读中“知”,在师生讨论中“知”,在专业实践中“知”,在学术研究中“知”;同时,学校要定期邀请新闻主管部门与传媒业界的导师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把握党和政府关于新闻传播的最新政策、传媒业界的前沿动态与思政实践,让学生从理论、政策、实践等多维度加深对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的认识和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加强对思政育人过程管理,全过程考察和深化学生对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之“信”。“信”是对“知”的认同与深化,也是“知”与“行”的根本动力。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业实践的分析研究,加深对新闻传播教育思政之“知”的理解与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教师可在教学中以专题讨论、课程论文或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知”的理解与领会,在专业实践中审视学生对“知”的掌握与运用,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检验学生对“知”的认同与创新。此外,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传媒业界导师要引领学生亲身感受与践行新闻传播工作中的思政理念,强化学生对新闻传播思政教育的“信”。
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思政“行”的实效。“行”是新闻传播教育思政的落脚点,是“知”与“信”引导下的社会实践,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检验。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都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形成的理论知识,其生命力也在于社会实践。新闻传播学突出的实践性也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中。从就业去向看,新闻学子毕业后大多在传媒与文化产业领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文化类工作,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学校要引导、鼓励学生将“知”与“信”付诸于实践之“行”。同时,要针对自媒体越来越普及,但公众媒介素养尚整体偏低,自媒体传播存在诸多乱象的现实,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思政要求,将“知”与“信”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做具有良好媒介素养与媒介行为的公民。
(作者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