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江峰

  乡村人才振兴是人才强国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领会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旨,须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全类型构建乡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应多渠道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吹响乡村人才“集结号”,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一是“内育”。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培育一批种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经营能力、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实现人才带动特色农业、带动群众和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外引”。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三是“援派”。开展教科文卫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等,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全方位创设干事创业舞台

  应根据地域特点、乡村环境、文化特色等,全方位为乡村人才创设干事创业机会,使广袤农村成为各类人才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舞台,实现乡村振兴和人才自我价值提升的共赢。

  一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通过市场准入、土地流转、产业扶持、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乡村种植养殖大户带头创办家庭农场,鼓励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电商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舞台上大展拳脚。

  二是整合乡土资源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承发展。打造非遗体验基地、非遗民宿、文创产品、民族歌舞剧、特色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着力孵化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企业,创设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为乡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文化传人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广阔舞台。

  三是为回乡创业能人提供投资兴业平台。从财税优惠、用地、金融、基础设施配套、用工用水用电、重点项目推荐、政策性资金争取等多方面给予回乡创业项目优先安排、重点倾斜,鼓励企业家、科技人员在乡村投资兴业。

  四是为广大学子回乡创业建立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加强农村地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建立高校创业实践基地,使年轻学子更好服务乡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全过程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对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乡村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更需要在服务人才上下功夫。

  一是完善财税支持和帮扶服务。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

  二是健全乡村人才自我成长服务。加大乡村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力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待遇;探索推行职业农民评职称制度,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畅通职称评审渠道。

  三是提供重点领域专业化服务。建立产业人才服务平台,在工信、住建、农业、文旅等部门成立相应行业人才服务专班,明确人才服务专员和职责,为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保障。

  四是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服务。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乡村人才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环境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会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