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为薇
通讯员 丁丹 张红军 宁静
49岁的覃开良,只干过一个职业——法医。在覃开良心目中,法医是警察与医生之间的桥梁,医学是手段,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才是最终目的。从警26年,他坚守基层法医岗位,在基层警力有限、条件艰苦的复杂环境下,努力发挥好“桥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吉首市公安局法医覃开良最新的荣誉,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优秀专业人才”。他的专业能力之强,从3个评价中可见一斑。
“湘西州开颅第一人”,这是来自湘西州法医界的一致认可。一次车祸现场,他仅用8分钟独自完成开颅,迅速找到死者的真实死因。
“定海神针”,这是同事们对覃开良的评价。大伙都说,只要覃法医在,办起案来心里就有底。
“工匠精神”,这是同行的夸赞。田继勇当过法医,2012年调入湘西州检察院负责法医技术监察工作。在他印象里,覃开良负责的法医文书,制作规范、逻辑缜密、行文严谨,标点符号都没有错误。
2021年9月23日,与记者聊起最初的职业选择,覃开良说,不是他选择当法医,而是法医职业选择了他。
1995年,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的覃开良,被分配到吉首市公安局。当时业界传说,法医很轻松,一年检验10来具尸体就行。事实上,覃开良每年检验尸体远不是这个数。
覃开良也曾想过改行,但转过头又想,“这个社会总有一些大家不喜欢的工作,都不干,谁来干呢?”就这样,他说服自己留了下来,而且越做越投入。
看似不苟言笑的覃开良,讲起自己经办的案件却滔滔不绝。
那是2014年初,吉首市排吼乡一民居失火,独居老人陈某遇难,其女提出“人为纵火”的质疑。
接警后,覃开良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勘验。“房子片瓦不剩,尸体高度碳化。”对于法医来说,没有人体组织,意味着找到死者真实死因的几率几乎为零。
覃开良定了定神,仔细辨认烧得如同木炭般的尸体残骸。凭着20多年积累的专业素养,他很快便从零零散散的残骸中确定了死者的颈部位置。
用剪刀、刀片一点点横向切开颈部位置残骸,覃开良眼前一亮,一段较为干净的气管管腔呈现在他眼前。“有希望了!”他面不改色,心里却有了一丝阳光。
慢慢切开气管管腔,覃开良发现,气管黏膜上附着烟灰、碳末,“这证明死者是因火灾遇难,如果是有人先将其杀害再纵火毁灭现场,死者气管内不应该有碳末。”
得到覃开良的结论,死者家属不吵不闹也不再纠结了。
26年来,覃开良共计出勘各类现场3000余次,检验尸体2300余具,常规法医物证检验900余件次,出具损伤程度鉴定9000余份,帮助侦破刑事案件450余起,在疑难命案的侦破中屡建功勋。
这位腼腆内敛的湘西汉子,有着嫉恶如仇的警察面孔,同时也饱含大爱仁心的医者情怀。
2005年冬天,吉首市寨阳乡的田大姐被人打伤。付不起鉴定费的田大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覃开良。
3天后,拿到免费的鉴定书,田大姐当场要给覃开良下跪。扶起泪流不止的田大姐的那一刻起,覃开良也坚定了免费为困难群众做鉴定的决心。
这个口子一开,覃开良凭空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工作量。大家都笑他憨,局里又没有硬性要求和考核指标,干这事费力不讨好。但他总说,很多受害者都是弱势群众,不能让动辄千元的鉴定费成为他们维权路上的“拦路虎”。
于是,“覃法医”的名号,在受助者的口口相传中,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回首当年成为法医的“被选择”,如今的“覃法医”已满心释然,再没有任何退缩的念头。“穿上这身警服,就要扛起这份责任。”覃开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