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和韶山特别支部》:用好声音讲好故事

  刘开云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创作生产了4集广播连续剧《毛泽东和韶山特别支部》。该剧以声音艺术形式深情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播下革命火种,亲自创建我国最早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之一韶山特别支部,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领导农民运动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总结经验教训著写伟大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引全国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这段光辉的历史故事,生动塑造了毛泽东和毛福轩、毛新梅、钟志申、李耿侯、庞叔侃等英雄群像。该剧7月30日起陆续在中国之声、湖南交通频道等全国400多家电台和新媒体播出,形成了传播矩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用好声音讲好故事是广播剧的艺术魅力所在,好故事是前提。

  广播剧《毛泽东和韶山特别支部》的编剧为讲好故事,恪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精心选材,巧妙构思,串联成线,连缀成动人篇章。该剧选择了智斗团丁、邻居相迎、骨干相聚、夜校讲课、支部成立、平价卖粮、徒步考察、支援北伐等戏剧性强的情节进行典型场景叙事、重点描写,脉络清晰地反映了我党早期农村基层党支部、农民运动创建和发展的曲折历程,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同志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农村群众、领导农民运动以及壮大中国工农革命的坚定信仰、卓越才干和伟大贡献。

  剧中有些情节十分动人,催人泪下。如因为遭受饥荒,水根的孩子几近饿死,水根拿出家里所有的钱都不够买一升米,等他为米商打短工凑够一升米钱,发现米价又涨了还是买不到米。得知孩子饿死,老婆已疯时,他异常悲愤跳河自杀。这些情节真实还原了水深火热、人吃人的旧社会惨状,令人激愤,同时也形象揭示了穷苦百姓为什么要革命、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壮大的道理。

  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往往最打动受众,令人回味。广播剧是通过听觉进行想象的艺术,细节描写对于帮助听众想象、感知人物形象尤为重要。

  剧中,当毛泽东接到赵恒惕派出团丁正赶来抓捕他的消息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叫杨开慧“不急,先搞碗饭来”,而且要求多放辣椒的细节,让毛泽东这位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怕困难、不惧牺牲,从容淡定、乐观向上的革命者形象更加丰满。而土豪劣绅成胥生和汤峻岩为构陷毛泽东而合谋并讨价还价的细节,则将土豪劣绅们阴险奸诈、为富不仁、贪婪成性、反动落后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有好的故事情节,还有好的演播、好的音乐、好的音效,这也是广播剧《毛泽东和韶山特别支部》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

  解说词简单明了,清楚地交代了历史背景和事件关联要素。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无数革命志士遭到屠杀,毛福轩等5位韶山支部最早党员先后牺牲。毛泽东的演播者带着浓浓的韶山腔,模仿青年毛泽东的声音惟妙惟肖。环境音多而有序、杂而不乱,真实反映了时代和乡土特征,对故事情节的发生、情境的营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好地烘托了环境氛围。《金花籽开红花》等韶山民歌、民谣的灵活运用,巧妙嵌入到杨开慧在夜校教农民唱歌等情节中,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融入毛泽东朗诵诗词《沁园春·长沙》《七律·到韶山》,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增添了艺术意蕴。片尾以众人入党宣誓的声音叠加形成此起彼伏、余音绕梁的音效,艺术升华了作品主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