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龙 黄恭福
2021年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关键之年。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要求,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湖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当前,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正处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在硬件建设、管理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有待破解。比如部分地区学校供选课走班教学的校舍不足、教师总量偏少且结构欠合理、“化解大班额”反弹压力大;学校组织管理机构僵化、功能固化、思想老化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显现;一些学校尚未扭转应试教育惯性思维,只注重结果导向的“育分”,忽视发展导向的“育人”,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一些学校的教育评价迫切需要融入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先进教育评价要素;为适应育人方式改革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有待大幅提升,尤其需要提升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多种方式教学、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等能力。
鉴于此,建议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注重科学合理统筹,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通过政策导向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严控普通高中学校体量规模,破解城区高中“人挤人”、乡镇高中“没有人”的态势,大力支持县域高中发展;通过合理统筹教师岗位编制,探索实施“县管校聘”“局管校聘”,有效破解“结构式”教师缺乏问题;通过统筹经费投入使用,激活普通高中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学校间校舍、师资、设备等要素的优化布局;通过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存量,大力开发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灵活实施“选课走班”;通过合理配置校内资源,促使“化解大班额”的刚性政策和“选课走班”的柔性目标有效落实。应深刻认识到,在普职分流大致相当、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面临缩减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内涵发展、促进育人方式转型升级应属当务之急。
注重细化宏观政策,精准指导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区域教育规模、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深入研读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新高考的系列政策文件,具化育人方式改革目标任务,制订适合本区域实际的“操作指南”和“实施细则”,比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南》《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建设发展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为促使育人方式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地落实,学校应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形成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创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着力推进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应创新开展区域和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研究,培植典型经验,充分发挥教研科研的支撑作用。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积极主动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聚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指导等关键领域,形成“一体两翼”育人方式新格局;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课程体系,凸显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引领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和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家校社”共育体制机制作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好“课程选择权”。比如长沙市以建设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契机,依托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维·四型”“三级三类九型”等特色化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注重优化教育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学生评价应“破”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教师评价应“破”重知识轻德行、重教书轻育人,“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学校评价应“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党委政府教育评价应“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须注重落实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积极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学习评价、学业评价与教师评价,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旨,认真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机融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考试、评价改革。比如我省部分市州结合区域实际,构建“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模式,一定程度上啃下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评价改革的“硬骨头”,促进了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