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35年来,1.2万多个日日夜夜,贺晓英吃住在光荣院,每天重复着“赡养义务”,无微不至地照料与守护——
125个老军人(烈属)的“女儿”

  7月26日,贺晓英(左)在光荣院门前的菜地里采摘蔬菜。 田锐 摄

  贺晓英收藏的照片。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邱德帅

  35个春秋,35年的奉献!

  贺晓英,湖南省最早建立的光荣院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的院长。长达35年的坚守,她用深情默默抚慰着125位逝去和健在的英雄(烈属)。

  7月30日,贺晓英获得由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联合发布的“最美拥军人物”称号。全国仅9人获得这一荣誉。

  年纪轻轻,为何要选择如此艰辛的工作?酸甜苦辣,又是什么支撑着她勇往直前?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家庭,又该如何平衡……采访贺晓英前,记者脑海里浮现着一连串的问题。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约访到贺晓英照顾的老军人刘大文、贺晓英的丈夫韦绍平,以及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贺晓英。在他们的讲述中,贺晓英35年如一日,精心照料老军人和烈属的感人事迹,逐渐清晰起来……

  刘大文:她为老人养老送终,比亲闺女还亲

  “在我的记忆里,贺院长总有干不完的活。”刘大文是一名复员军人,曾参加过湘西剿匪,一说起贺晓英,就很激动,“感谢贺晓英照料,我88岁高龄还蛮健康。来光荣院虽只有10多年,但贺院长呵护老人的故事,我讲得一箩筐。”

  钟善松老人溘然去世,老院长恰好外出。当时身为服务员的贺院长,第一次独自处理遗体。她屏住呼吸,颤抖着手,给老人擦身、更衣。做完这一切,汗水浸透衣服。

  抗美援朝伤残军人陈进带,中风半身不遂。一次,因光荣院唯一的男服务员请假,老人几天没洗澡,身上很不舒服。贺院长第一次给老人洗澡。

  还有,82岁的烈属谷伏登患了胃癌,说想吃枇杷,可枇杷已过季。贺院长只身一人跑到光荣院后山,漫山遍野找野生枇杷树。大半天后,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树上没掉的3颗枇杷。

  ……

  2019年,贺晓英荣获“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当时,光荣院沸腾了。有老人喜极而泣的,有老人从椅子上跳起来欢呼的……那一刻,是贺院长人生的“巅峰”,也是光荣院的骄傲。

  “载誉归来的贺院长,还未来得及与我们分享喜悦,便把奖金按人头发放,并给每一位老人准备了礼物。”刘大文介绍。

  每逢贺院长外出,她总会在回来时给大家捎上热乎乎的“爱”:有溢满老人乡愁记忆的苞谷粑粑,有老人天天念叨的红枣馒头,还有老人心中象征着革命胜利的“刘家坪红军饺子”……

  35年间,浓浓爱意滋养着光荣院的浓浓温情。“贺院长说,她离不开这些老人。而我想说,贺院长,是我们这些老人离不开你啊!”刘大文说,“2017年,贺院长要退休了。得知消息,老人们精神颓废,茶饭不思,还有老人萌生了搬走的想法。为了挽留待我们如亲生父母的贺院长,我们联名给上级写信,给光荣院的领导……理由只有一个,希望贺院长能留下来。”

  2019年,贺院长拿到了桑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颁发的返聘书,老人们脸上重现笑容。

  “你为老人们养老送终,待我们比父母还亲,我们却要自私地留下你,不怨我们吧?”有好几次,刘大文在私底下问了贺院长,“每一次,贺院长总是轻轻地拍着我的手,像极了女儿般的温暖,说:光荣院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父母,哪有孩子怨父母的?”

  韦绍平:娶了她,她却嫁给了光荣院

  36年前,贺晓英嫁给了韦绍平。

  一年后,贺晓英果断“搬家”,将自己的物品搬到了离家10多公里外的光荣院。

  从这以后,她就很少回家,更别说在家住上一宿,就连过年吃团圆饭,她都没回过。

  她是洪家关光荣院第二任院长。曾经,亲朋邻里一提起贺晓英,满嘴怨气,说她不顾家,“胳膊肘往外拐”。

  贺晓英却算得上根正苗红的“红三代”,爷爷跟着贺龙闹革命,父亲曾是当地民政局局长。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有强烈的责任担当。

  “绍平,和你商量个事。”一个平常的深夜,难以入眠的贺晓英拍了拍睡熟的韦绍平。未等韦绍平清醒,她“嗵”的一声跳下床,斩钉截铁道:“我要去光荣院当服务员!”

  其实,这事早已有了“眉目”。“1986年,洪家关光荣院老院长顾菊香退休前找到妻子,我的父亲和岳父也早已默许,只是没想到,她竟这么快就答应了。”韦绍平说。

  那一年,她24岁,韦绍平22岁。他们结婚才一年多。

  往后,和她见面的次数,可以说数得清。“那时候,我天天盼着她回家短暂探望;也天天盼着快点到周末,我和孩子可以住到光荣院,与她团聚。”韦绍平说。

  光荣院里住的都是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老战士和烈士亲属,贺晓英每天做饭、喂猪、种菜、搞卫生,还得每天为老人们洗澡、梳头、剪指甲。

  “贺英儿是不是有病,年纪轻轻就跑去照顾老人!”当得知妻子去了光荣院,有些亲朋专门找到韦绍平,让他劝她回来。但却被贺晓英“怼”了回去,贺晓英说,曾经跟随贺龙参加革命的桑植人有2万多人,解放后回到家乡的不到50人,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长眠异乡,“他们的家人更需要我照顾啊!”

  “没错,妻子是光荣的。起初,我的确是支持她的,但我生病后有段时间我也不太理解。”韦绍平说。

  1990年,已患脊椎管畸形压迫神经症近两年的韦绍平,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建议去长沙手术治疗。韦绍平和父亲打着背包,在陌生的城市里等待手术。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晓英,绍平明天手术!”接到我父亲打回去的长途电话,贺晓英终于放下了工作,飞奔似地来到医院。在这里,她还是干着和光荣院同样的活——照顾人。“但我却看出了她的心不在焉,她在牵挂光荣院。”韦绍平说。

  一边是下半身即将瘫痪的丈夫,一边是需要他照顾的老军人。这是贺晓英一生中一个艰难的时刻。

  “夜深人静,看着熟睡的妻子因日益操劳脸上印上了一道道皱纹,灰蓬蓬的头发里隐约闪现着白发,妻子还不到30岁!我感到有生以来第一次心碎了。”韦绍平扭过头,抹去眼泪,心里暗暗发誓,“往后余生,我一定要多理解妻子,支持妻子。”

  如今,韦绍平和妻子有了孙辈,一家人其乐融融。

  贺晓英:每一片马桑树叶,都写满坚守和坚贞

  “35年来,没陪家人吃过一顿团年饭,也没在家睡过一宿,心里难过吗?”面对记者抛出的这个问题,贺晓英哽咽了,眼泪簌簌地落下来。

  “我就讲一个藏在心里30多年的秘密吧。”贺晓英说,“1989年,我陪爱人从长沙做完手术回来,公婆把我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劝我。公公也说:你们离婚吧!”

  “我不!”贺晓英回答很干脆。

  “绍平的病治不好了,下半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我们不能拖累你啊!”婆婆掩面抽泣。

  这时,贺晓英竟回答不上来。

  贺晓英突然意识到,没有女主人和母亲的家庭,那是何等的脆弱啊!此刻,贺晓英决心换一个工作。

  “而爱人不同意我换工作,他知道我离不开这份工作。”贺晓英说。

  为打消贺晓英的顾虑,韦绍平三番五次找父母谈心,成功劝退了他们逼贺晓英离婚的想法。“我猛地扑进爱人怀抱,委屈顿时化成无穷的温柔与力量。自此后,公婆主动承担起照顾我爱人和子女的活,我也铁了心地留在光荣院。”贺晓英说,这一干,就是30多年,陪伴了125个老人,为95个老人养老送终。

  “有人问我:为何能坚守岗位35年?”想了想,贺晓英哼起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回答,“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自个儿移花别处栽……”

  这首民歌动人的旋律后面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28年2月,南昌起义失败,贺锦斋随贺龙回到洪家关老家,重新组织革命武装,任湘鄂边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在掩护贺龙撤退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贺锦斋的妻子戴桂香,十里八乡的大美女,安葬了贺锦斋,一辈子没再嫁人。新中国成立后,戴桂香搬进洪家关光荣院,每日清晨,她总要到贺师长墓前去唱那首歌。

  戴婆婆活到95岁,1995年去世。贺晓英按她的遗愿,将她葬在贺锦斋爷爷的墓旁,并将这首民歌处处传唱。

  如今,这首歌被宋祖英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也被光荣院的老人们唱在了心间。现在,门前的马桑树啊,葱郁挺拔。“我经常想起戴婆婆,感觉每一片马桑树叶,都写满了她的坚守与坚贞。”贺晓英说。

  有人说,贺晓英和她爱人韦绍平的故事仿佛现代版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不离不弃的美好爱情。贺晓英却说:“这份美好里,除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更有对革命信仰的坚守和传承。”

  夜幕降临,贺晓英抽空写了一段话,勉励自己——我会执着追求优抚事业,用一言一行传承英雄的基因,用一生精力崇尚英雄、守护英雄、关爱英雄,绽放崇军荣军的时代光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