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华
周末,笔者随友人下乡,途经一村组时,一幢破败不堪的“空心房”吓出了笔者一身冷汗。但见断壁残垣中不堪重负的木梁已然腐朽断裂,阳光从千疮百孔的房顶钻下来,照耀着一地不知何时掉落的碎瓦。路过这样的危险地带,不免令人胆战心惊。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农村“空心房”的整治力度,不少“空心房”得以拆除,但是,长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破旧土坯房,废弃的茅厕、猪舍、牛栏和堆放农具的杂房,依然不少见。这些无人问津的“空心房”,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危及路人和畜禽的生命,而且影响了农村用地和村容村貌,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
然而,整治“空心房”并非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那样简单。当前“空心房”整治之所以留有死角不够彻底,一是老百姓的思想不通。一些“空心房”的主人离家多年,早已在外地购房定居,根本无法联系上,即便能联系上,很多人也不想拆,认为房在“根”就在。二是资金技术问题。拆除“空心房”费时费力费资金,尽管早些年政府就已出台了奖补政策,以促进“空心房”的拆除,但总有人以奖补资金过少为由拒不配合。另外,一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空心房”,结构较为复杂,拆除需要一定技术,如果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房主不敢拆。
整治“空心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面摸排相关情况并建立台账的基础上,要对那些“空心房”的主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其树立大局观念,增强拆除“空心房”的主动意识。其次要科学施策,制定务实管用的“空心房”拆除方案,压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对家庭确实困难的,该帮扶的要帮扶;对拆除工作存在技术难题的,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有必要派出技术人员,现场给予技术指导,确保拆除工作安全推进。只有这样,农村“空心房”整治才不会留下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