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哪都要扫一扫,老人觉得不友好,公众担心藏圈套——
一“码”当先有烦恼

  漫画/傅汝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祖华

  早上出门,先扫码付款买份早餐,再扫码骑上一辆共享单车,路上看到商家广告也忍不住扫码看看是否有优惠信息,到单位后又需要扫码进门……在我们的生活中,扫二维码似乎已成为大家的一门“必做功课”,以至于有人戏谑地称之为“一‘码’当先”。

  扫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处处要扫码也带来一些困扰,乱扫码造成的恶果也并不少见。面对各种扫码乱象,人们呼吁:别让扫码成为烦恼!

  扫码时代,不少老年人被“扫出局”

  扫码本是为了让服务更便捷,但有的时候它成为一种新的障碍,令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感到不便和难堪。 

  “不扫码关注公众号就不能进场,关注公众号还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等信息,麻烦死了!”近日,长沙的曲先生向记者抱怨。

  曲先生年近六旬,是一名国画迷。前段时间,他听说有一场大型国画展在长沙举行,还不需要门票,便兴冲冲地赶到展会现场,结果在入口处被堵住了。原来,入场者被要求关注公众号才能进去。视力老花的曲先生为了填写各种信息,可费了老大的劲,甚至产生掉头回去的念头。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十分糟糕,看展的兴致也大打折扣。

  对于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而言,扫码更是成为生活的巨大障碍,让他们叫苦不迭。

  邵阳的戴奶奶从老家来到长沙带孙子,最近,她独自带孙子出去玩了一趟,回家后直感叹“真出不了门”。原来,戴奶奶准备带孙子去岳麓山玩,到了地铁站却被拦住了,因为需要扫二维码展示健康码,而她完全不知该如何弄。没办法,她只得哄着孙子去商场。孙子看到有小朋友在玩游戏机,闹着也要玩,可玩游戏机也需要扫码。到了中午时分,戴奶奶带孙子去吃饭,结果好几家店都只能扫码点单。一路下来,孙子变得闷闷不乐,戴奶奶心里也愧疚不已。 

  哪怕像买菜这样的小事,不会扫码也可能只配“买个寂寞”——菜贩说大家都是扫码结账,找不开零钱,也不愿收现金,“要不您再找别家试试?”

  看着年轻人“一部手机走天下”,不少老年人唏嘘感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扫码服务,让自己好像被这个社会抛弃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老年人不太友好。

  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重视,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人们期待,各地各部门加快落实通知要求,把工作做实做细,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公众忧虑:个人信息会不会泄露

  到哪都要扫码,让越来越多的人深感忧虑:我的个人信息会不会泄露?

  前几天,长沙的石女士去一家单位参加节目评选,对方发了一个二维码给她,告诉她在上面投票。她用手机一扫,显示是一个文化公司的公众号,需要关注公众号才能投票,而且需要填写并授权使用一些个人信息。“他们要这些信息干什么呢?会不会拿这些信息去办什么业务?”石女士充满疑惑和担忧。

  很多人都碰到过类似情况,个人信息被收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7月中旬,记者在长沙市泊富广场、砂之船奥特莱斯、黄兴路步行街等商圈走访发现,不论进什么类型和档次的餐厅吃饭,桌边都贴着一个点餐二维码,有的是关注微信公众号后才能点餐,有的扫码后还要求用手机号登录才能点餐,还有的甚至要求顾客输入手机号、姓名、生日、性别等个人信息注册成为会员。之后,顾客就会没完没了地收到商家的垃圾信息。

  在扫码共享充电宝时,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品牌的充电宝都要求授权获取使用者的微信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并在订单完成后自动扣款。而扫码共享电动单车时,需要绑定电话号码,授权品牌公众号推送服务通知信息,获取微信昵称、姓名、头像、身份证号、地区、查询芝麻信用评价结果等。     

  停车场扫码缴费、酒店扫码入住……很多生活场景都出现了需要授权才能消费的默认性或强制性提交个人信息的情况,且大有蔓延之势。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扫码后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也悄然而至,其背后暗藏了不少安全隐患。

  不法分子利用扫码漏洞设置骗局

  一段时间以来,与二维码相关的新型诈骗形式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扫码漏洞设置各种骗局,已有不少人上当。

  近日,一位姓李的网友反映,她带孩子逛街时遇到好几个拿着布偶的人,说是“扫码免费送”,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为让孩子高兴,李女士只好拿手机扫了码,然后就被拉进了一个福利群。在群里,有自称老师的人在群里派发任务,所谓的任务,就是去淘宝刷单。李女士刷了几单之后,对方就把布偶给了她。“老师”每天都派发些任务,每次完成任务可以赚两三元佣金。李女士将信将疑地做了半天任务,凑够了10元佣金后申请提现,发现真的能到账,于是每天都做任务。一个月后,“老师”在群里发了一个APP链接,这个APP是用来赌博的。“老师”自称有内部消息,可以稳赚不赔,李女士信以为真,加上前面刷单赚了几百元,就一直跟着投注。直到输掉了1.2万元后,李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一位姓刘的女士在《湘问·投诉直通车》也投诉称,在长沙星沙中茂城附近,有手机店业务员发传单说扫码能抽奖,她试了一下,结果抽中一台平板电脑。业务员将刘女士带到手机店,店长说需要一次性支付3900元话费才能领取奖品,6个月后扣除实际使用的话费,可以以话费或购物券的形式将剩余的钱返还。刘女士表示没有那么多钱,对方说可以通过分期贷款来支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由门店返还。刘女士觉得挺划算,便通过京东白条付款3900元。6个月后,刘女士去店里领取奖品和返款时,却发现门店已经关闭。

  多地警方和消协都发布过警示:扫码需谨慎,切勿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谨防假冒或钓鱼网站,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授权要看清,在点选同意授权时一定要逐项看仔细,不要轻易透露通讯录、通话记录、支付信息、身份证、银行卡、人脸、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

  呼吁设置扫码消费安全边界

  不少业界专家认为,扫码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趋势不可逆转,但由扫码消费带来的“信息收割”现象,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规范。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出台各行业的扫码消费管理细则,设置扫码消费的安全边界。     

  实际上,围绕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已作出规定。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其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近期,相关职能部门也对此加强了执法。7月初,国家网信办发布消息,滴滴出行APP由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已被下架。 

  各种扫码乱象,违背了移动互联技术更好服务大众的初衷,需要从技术上加以改进,从法治上加强监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扫码没有“信息收割”,没有陷阱圈套,人们在任意场景都能放心大胆地扫一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