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君
从影片第一个镜头——李大钊同志后代掘墓寻碑及片名前,一组组介绍人物事迹的“花絮”,到影片结尾最后一段人物道白,影片《革命者》从始至终在讴歌同一位英雄,他的思想、他的英雄业绩: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影片本可以《李大钊》冠名的啊!像电影《青年马克思》、电视剧《毛泽东》《向警予》……编导们却用了《革命者》这个显得很笼统、概念的名字,一时让我不解。影片结束前,我终于觉悟:编导不就是想让李大钊牺牲94年后,观看这影片的观众们,去细心体会、思索李大钊这位“革命者”,他的许多个“不一般”吗?
影片结尾处,李大钊的一段独白,是帮助观众认识、理解李大钊这“革命者”的一片钥匙:
曾经,有个孩子问我,什么是共产主义?我告诉她:等到你们的生活幸福,待到我们的民族富强,那一刻,就是共产主义。我坚信那一天的到来,虽然我李大钊可能看不到,因为,我只不过是个中间人,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我的脚踏在黑暗和光明的交锋处上,黑暗会把我吞噬。可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能走向光明、拥抱光明。我,我愿意去直面黑暗。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阳光会普照整片中国大地,我坚信!
李大钊的这段独白告诉人们:之前,没有先辈指点,也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李大钊完全是出于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决意背叛之、反抗之,自觉走上革命道路的。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他有过困惑,与青年毛泽东一样,身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他,竟然一时找寻不到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那个时候,更不会有人安排他去十月革命发源地的苏联学习,如同后来的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们。
凭借自己不停歇地“上下求索”,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有粗浅、朴实的理解,他对广大工农民众的宣传,也不失浅显、直白。诸如:死掉一头狗,资本家的赔偿是100元,死掉一个工人,得到的赔偿,仅仅30元……工字下一个“人”,就是“天” ……云云。
李大钊的伟大在于,一旦他寻找到了他以为“能开敷青春之中华、能开创民族之新纪元”的真理、主义,就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它,决心“叫天地变颜色”。
“叫天地变颜色”,这是对整个旧世界的宣战:你要让旧世界的卫道士们从此远离荣华富贵,不再作威作福,对方也会要你的脑袋。“革命者”务必要有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付出无数生命,包括自己生命的思想准备的。李大钊说自己“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随时有被“黑暗”吞噬的危险——决不是他过度悲观,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他是在人民群众尚未广泛发动起来,革命队伍尚在逐步组建,革命道路尚在不断摸索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无数次失败,或正在前头等待着自己。李大钊的宝贵,正在于,明知:革命先行者的他,看不到胜利之日的到来,享受不到自己开创的胜利成果,仍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当年,谭嗣同为变法从容引颈受戮。而今,坐了老虎凳、被灌了辣椒水、即将走上刑场的李大钊,在“小庆子”向自己表示,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他施以营救时,李大钊断然拒绝。他对“小庆子”提到正在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的失败,表示了以自己的鲜血警醒党和同胞的意愿。
《革命者》里,让观众为之泪奔的,是李大钊英勇就义那一刻,他是那么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李大钊决心为自己所追寻的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坚定意志与信念,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
作为一部表现李大钊革命实践的影片,《革命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很有特点。影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但又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剧中人物对其亲眼所见李大钊革命实践的回顾,既生动、又形象,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让观众对李大钊这位过去影视作品里较少集中全面介绍的“革命者”,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张学良的“回顾”,是介绍李大钊在上海租界为一个报童的遭遇所展开的一场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殊死斗争。蒋介石在接到张作霖有关抓捕到李大钊的电文时,对李大钊参加1922年的国民党“一大”,会见孙中山,支持孙“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所作的努力,进行“回顾”。而正是这一“回顾”,让蒋在张作霖的电文上,批下“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一行字。李大钊妻子赵纫兰的“回顾”,距离李大钊就义就两个小时了,说的是李大钊告别妻儿的一次远行,李大钊将深入中国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发动、组织建立各省的共产党支部。影片这样安排,显然是为了集中表现李大钊人生事业的巅峰,他对中国共产党事业最伟大贡献:“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也是《革命者》全剧的高潮。
永远怀念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