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丰富发展“人民观”

  张宇 彭岗

  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生动诠释了百年大党温暖而朴素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经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切表达。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二字刻在心中、融入血液。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党的“人民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仅仅四字之差,却表达了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特点,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去,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层面,我们要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国家层面,我们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融汇于国家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保持坚定意志,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个人层面,应竭力而为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归属感等物质和精神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当前,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成果须不断巩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面对这些“拦路虎”和“硬骨头”,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思想意识。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强化宗旨意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二是要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在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基础上,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三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互促进。历史证明,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我们党就能在迎接风险挑战中挺立潮头,永葆生机与活力。

  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以贯之的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为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务中都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须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是以扩大人民民主为目标,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以广泛汇聚民意民智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目标,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是以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作者分别系湖南天闻地铁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一级调研员,《湖湘红色基因文库》办公室主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