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击水中流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档案》的创新之道

  韩任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策划制作的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以其扎实的档案发掘、创新的策划设计和精良的拍摄制作脱颖而出,播出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多集内容冲进年轻人十分关注的“热搜”榜单前十名。

  有网友评论这个微纪录系列“因纯粹而感人至深,因真实而充满力量”。

  新看点

  《红色档案》定位于适合新媒体传播、传播跨度长达近4个月的大型系列作品。这意味着,它必须在每集6到8分钟的有限时长内,以新媒体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以及不同于大屏传统纪录片的全新面貌加以呈现。

  对于《红色档案》而言,创作的起点通常是薄薄的几页档案,少则甚至只有一页文件、一张照片,或是一张残缺不齐的纸片,而由此展开的故事将向何处发展,考验着创作者对于“看点”的选择与判断。在作出决定之前,创作者首先需要完成“沉浸”“感受”和“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沉浸”是指全情投入于档案世界,置身于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时空中;“感受”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去体会当事人落笔时的心绪;而“研究”则是指以中央档案馆档案为基础展开的拓展性挖掘,通过来源广泛的权威史料完成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完整画像。由“沉浸”和“感受”所得来最直接的触动,将很大程度影响着对于“看点”的判断;而通过“研究”所补充的大量讯息,则将为创作者如何围绕这种“触动”实现故事化的呈现提供巨大帮助。

  《红色档案》重视对每一集“看点”的设计,力求每一部短片只聚焦于一个关键看点,从导语到正片,从每一篇稿件的标题到配文、海报,均围绕一个“看点”集中发力。

  新叙事

  不同于大屏历史题材纪录片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新媒体短纪录片除了要在“看点”上“不走寻常路”,还须在叙事结构、讲述技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寻求突破,以适应年轻受众的收视心理。从《红色档案》的叙事手法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开篇简洁明了,设置悬念,直指“看点”。重视前60秒的特别设计,力求以“最有吸引力的细节”开启讲述。突出档案特征,善于发现藏于档案背后的隐蔽讯息。将“档案”作为贯穿全片的核心要素,不断强化《红色档案》的“风格感”。打破了对于档案的“信息性”的使用,更关注通过对档案“个性化”物理特征的呈现,从细节入手,走进人物所处的“历史时空”和“内心世界”。

  比如,第一系列《恰同学少年》中《伟大之器》一集,毛泽东在19岁写下的一篇作文,虽然只有400字,但老师柳潜却作了6个眉批,并破例在文章最后写下总评,断言毛泽东是“伟大之器”。那么,当时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少年?这篇文章因何而写?他和老师之间有何故事?创作者需要根据各种相关档案(包括当事人或关联人的回忆录、权威著作、当年的媒体报道、相关影像资料等),寻找线索,打开故事。

  新传播

  《红色档案》传播策略上,可以总结为“大屏+小屏”“线上+线下”“大众+定向”“国内+海外”“节目+活动”等多样化的融合传播。

  针对受众群体特征和收视习惯同新媒体用户有着明显区别的电视大屏端,《红色档案》选择在央视新闻频道晚间的黄金时段名牌栏目《东方时空》首发,并于次日早间档《朝闻天下》重播。除日常播出,《红色档案》还成为新闻频道在特定节点、特定编排下的重点内容。如在清明假期期间,新闻频道就特别选择《红色档案》之“一封家书”系列(10集)进行集中编排播出。在线下,《红色档案》在多个垂直领域加强渗透,并尤其重视拓展面向年轻人的“定向”传播渠道。比如,国内各大机场的滚动屏宣传屏,不间断地播放着宣传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全国范围内数十所高等院校的校园内,《红色档案》的宣传海报、易拉宝处处可见,节目也在校内电子屏上滚动播出……

  《红色档案》用“更贴近的方式”“更好看的内容”点燃了中国年青一代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学习热情。很多学子在看过《红色档案》后表示:我们所身处的新时代离不开百年间领袖人物们的伟大付出与无私奉献,我们也要遵循先辈们的脚步,肩负起属于中国青年的责任,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努力拼搏、不负芳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