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王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地方高校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观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现实要求和各地实情,充分发挥高校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培养适宜人才、健全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作出应有贡献,这是党史学习教育中地方高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紧迫项目。

  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服务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地方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一是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把服务乡村振兴明确写入地方高校“十四五”规划,引导师生关注乡村振兴,激发教师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激励学生到基层乡村就业。二是工作机构优先设置。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机构,进一步拓宽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空间。三是发展资源优先配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大量资源投入,地方高校应根据现实需要,将人力、物力、财力优先配置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中去。

  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服务能力。地方高校应吃透、把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对自身专业学科设置、科学研究方向等做出相应调整,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提升校地合作能力。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当地政府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加强“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把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实现深度融合。二是提升校企合作能力。农业生产企业和涉农企业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地方高校应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创新和人才优势,结合企业在资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有效模式和共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长效机制。三是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农业发展已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需要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地方高校应紧扣区域农业农村科技需求,组织农业科研攻关,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并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向地方重点企业、园区和支柱产业转化。

  锚定资源短板,培养适宜人才。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地方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杠杆、为动力,对人才培养的类型、方法、路径等进行综合改革,积极培养更多适宜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一是人才培养的类型要适宜。应积极跟进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情况,及时增加脱贫地区公费师范生培养与供给,引导优秀毕业生向乡村学校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人才培养的方法要适宜。研发、建立乡村振兴战略所需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胜任力模型,实行精准化培养,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提高适宜人才培养的效率。三是人才培养的路径要适宜。适宜人才除了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适宜人才的培养除了重视第一课堂外,还要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延伸到课外,延展到乡村产业建设的实践一线,构建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的“三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确保服务可持续。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从组织层面来看,可成立服务乡村建设与发展振兴的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组织机构,配备精干工作人员,加强地方高校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从个体层面来看,可组织师生成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学生实行学分互换等政策。三是完善宣传引导机制。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先进个人及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报道,并强化成果运用,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系怀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