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龚柏威
通讯员 彭晓霞 柳宇
初夏时节,穿行在益阳西南山地,闯入眼帘的是一山接一山的青翠。其中的赫山区泥江口镇,景致并无特别,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来自益阳海关的数据显示,泥江口镇有11家竹筷出口企业,一次性竹筷出口62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创汇5850万美元,占益阳市出口竹筷的95%、全省50%、全国15%。
一个偏僻小镇为何能成为“全国最大的一次性竹筷出口生产基地”?5月6日,记者来到泥江口镇,下高速前往镇政府,不到5分钟车程,看到6台满载竹子的货车在路上奔驰。
“我镇竹筷产业带动了附近县市约200万亩竹林的开发。”泥江口镇党委书记张平安告诉记者,泥江口镇竹林资源丰富,有8万余亩,但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全镇有3000名左右产业工人,超过7000人从事砍伐、运输、经纪等相关产业,去年竹业总产值超10亿元。大家不仅实现了小康,有的还致富了。
汪松纯是泥江口镇一名货车老板,专跑竹子运输,前两日天气好转,他请人看好山林,砍好竹子,“五一”假期一过,就拖出山送往了竹筷加工厂。“你别小看我这一台车,包括我在内,要养活5至6户人家呢。”汪松纯说,整体收入不低,货车老板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其他人也有6万元以上。
汪松纯这车竹子发往益阳市通达竹木制品厂。该公司是泥江口镇11家出口企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企业之一。该镇党委书记张平安介绍,泥江口竹筷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达到巅峰,主要为家庭作坊,销售都在国内。但产业升级不及时,加上福建、浙江等沿海竹制品企业冲击,国内市场一度萎缩。政府整顿行业,引导企业提高质量、加大产能,目前全镇上规模企业28家,形成通达、三超、和祥等为龙头的出口企业群。
益阳市通达竹木制品厂离高速路口不到10分钟车程,系原九二五石煤发电厂旧址。“石煤矿山停采,发电厂关闭,厂房闲置。此处离高速路口近,有交通优势。”张平安说,镇政府将通达等7家竹筷企业引入电厂旧址,既利用废弃资源,又放大集聚效应,7家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其中4家年纳税超过百万元。
52岁的黄匡是益阳市通达竹木制品厂的董事长,也是泥江口镇“最早自主淘到美元的能人之一”。记者到来时,黄匡正和工作人员通过网上平台,申报一批发往爱沙尼亚的竹筷。
“我哪是什么能人哦?主要搭帮政策好,加上一点灵敏的商业嗅觉。”黄匡说,他以前跑竹制品运输,2003年开了家竹筷生产小作坊,业务一般。后升级生产线、投资百万元上环保设施。2012年迎来重大利好,国家放开政策,生产企业可自主出口。他抓住机遇,开拓电商平台,销售节节提升,产品走向全球。2019年,益阳海关成立,益阳企业出口更加便利,通达公司再次实现飞跃发展。
现在,通达公司员工超过百人,一季度出口创汇达200万美元。厂里人均月工资近5000元,员工中有26人是脱贫户。“我正在筹建国际先进水准的无菌生产车间。”黄匡说,经历这次疫情,他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疫情紧张时,政府提供抗疫物资、各种减租减税帮助企业,海关推行无纸化申报、“7×24小时”预约查验等惠企措施, 2020年公司出口额竟保持在往年同期水平。
作为一家竹筷企业,他觉得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职责。去年初,通达陆续收到海外合作商发来的口罩,“很感动,国外用筷子的都是华人,血浓于水。”黄匡说,后来国内疫情稳定、国外紧张时,他也给一些合作商邮寄防疫物资。物资打包时,他通常会留张纸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泥江口竹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