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肖星群
4月16日,涟源市斗笠山镇禾管村脱贫村民吴子彪开着犁田机来回翻耕。“买了机器快多了,一天能犁40多亩哩!”他说。
吴子彪家境贫寒,妻子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读书,日子过得艰难。妻子梁桂香的哥哥是个种粮大户,吴子彪跟着他讨活计。2015年,吴子彪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斗笠山镇镇长助理邵秋良找到他,说国家有好政策,他有种粮本事,完全可以单干。吴子彪思考再三,决定回村“靠田吃田”。
2016年,吴子彪流转80亩田种水稻,承包8亩多鱼塘搞养殖,并牵头成立斗禾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片农田需要打理,又要照料孩子,夫妻俩每天忙到很晚。“彪伢子吃得苦,双抢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开收割机收谷子。”村民听到机器声,就知道是吴子彪在抢时间干活。
2019年,吴子彪种粮面积扩大到800多亩,购置农机13台,成了村里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机除自用外,还向邻近的黄港村、马白堂村提供农机服务,开展机械化作业,一年下来总收入30多万元。合作社还吸纳10多名贫困村民帮忙。“以前一直靠着政府和乡亲的帮助,现在能帮上大家一点,我很开心。”吴子彪说。
“国家政策好,我们收入稳定,越干越有劲。”吴子彪坚持科学种田,大米品质有保障,每年产出的50多吨稻谷全在村里“自销”。“彪伢子的米质量好,价格也比市场便宜,只要一个电话,不管买多少,他都送到家。”说起吴子彪的粮食买卖,大家都点赞。
今年,吴子彪准备再流转100亩农田,将村里的荒地利用起来,种更多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