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李斌
4月18日,绥宁县东山侗族乡特色红提种植基地,杨光典忙着除草、施肥。“施好了肥,红提才能长得好,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杨光典笑着说。
杨光典是东山侗族乡双门村人,上有80多岁的母亲,下有一双儿女正在读书。一家人的生活,以前靠他在外打工维持。
然而,长年累月干力气活,严重损伤了杨光典的腰脊椎。最严重的时候,完全不能弯腰,穿鞋、穿袜子都需要人帮忙。
2015年,杨光典回家休养,原本打工的一点积蓄,都花在了腰伤治疗上,家里支出多收入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身体逐渐好转,杨光典开始摸索如何摆脱贫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杨显成主动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种植东山红提。
“现在乡里的红提产业越做越好,已经成了东山的一张崭新名片,你也可以干。”杨显成说。
“种红提确实不错,但我没资金、没技术,缺少销路。”杨光典思前想后,仍有顾虑。
“你只管干,资金我们想办法,技术、销路也不要担心。”杨显成拍着杨光典的肩膀说。
2016年,村里组织杨光典到红提种植大户学习技术,帮他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很快,杨光典流转6亩土地,开始种植红提。
为了种好红提,杨光典成天钻在地里,经常向村里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
经过细心呵护,杨光典第二年便迎来大丰收,收回了成本。2018年,杨光典又将红提种植面积扩大到13亩,当年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赚了10万元,顺利脱贫。
如今,杨光典种植16亩红提,加上养鸡、养鸭等收入,一年收入达20万元。去年,他买了一辆小货车。
“有了小货车,我要把红提卖到更多的地方,多赚点钱,再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杨光典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