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韶山灌区通水灌溉:“湘中明珠”润泽农田百万亩

  韶山灌区旧貌换新颜。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供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为薇 

  通讯员 刘芳

  【铭刻】

  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韶山灌区是我省已建成的受益面积最大的灌区,当年10万名建设者参战,不到一年时间便实现开工、通水、发挥效益,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灌溉着湘潭、长沙和娄底100万亩农田,让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了“大粮仓”。

  【追寻】

  如果将韶山灌区比喻成一条蛟龙,那它的“龙头”在哪呢?

  位于湘乡市虞唐镇洋潭村的洋潭引水枢纽工程,就是韶山灌区的“龙头”。枢纽工程所在的洋潭水库,与娄底双峰交界,距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近50公里,离湘乡市区30多公里。

  4月,烟雨蒙蒙。洋潭水库水面宽阔,山峦翠秀,烟波浩渺,犹似人间仙境。

  回望半个多世纪前,湘乡、湘潭、宁乡三县市交界的丘陵地带,大片农田无水利灌溉设施,常受旱灾威胁。

  1958年,涟水上修建了水府庙水库,但无力配套渠系,老百姓只能望水叹惜: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

  为了彻底改变湘中面貌,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决定》,并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湘乡、湘潭、宁乡3个分指挥部,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华国锋担任省指挥部总指挥长兼政治委员。

  3天后,韶山灌区建设正式开工。从四面八方汇集的10万建设大军,凭着“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志”的豪情,经过10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引水坝、总干渠、北干渠主体工程,于1966年6月2日正式通水,做到了当年开工、当年通水、当年受益。

  韶山灌区工程建设,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毛泽东主席曾说,“要高产才算”。这句话至今仍镌刻在灌区大坝上。周恩来总理亲自听取韶山灌区修建情况汇报,拨款支持灌区建设。谭震林、陶铸、王首道等领导亲临工地考察。谭震林为“飞涟灌万顷”定名,陶铸、王首道分别题词“韶山灌区引水坝”“三湘分流”,表达对韶山灌区的赞美。

  今年83岁的省水利厅工管局原主任工程师宓维孝,曾任韶山灌区设计负责人。他介绍,灌区建成后,湘中地区10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并扩大耕地15万至20万亩。

  宓维孝回忆,当年建设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每人每天下乡补贴只有一毛三分钱,地勘、设计、试验人员分散居住各工程施工现场,住工棚,吃大食堂,最好的菜就是辣椒炒鸡蛋,但大家都是全身心投入,没有一句怨言。

  今年93岁的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周绍铣,曾任韶山灌区总干渠设计组长。至今,他都忘不了工程建设的艰苦,更忘不了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回忆那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岁月,周绍铣记忆犹新,“打夯时,工人们4人一组,100多公斤重的石夯锤,一天不知道要夯多少次,手、肩起泡、出血根本不顾,就怕夯得不密实。”“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设备,10万建设大军硬是肩扛手提,搬走了一座座山包,填平了一条条沟壑,架起了一座座渡槽,凿通了一个个隧洞。那种奋斗精神,真叫气壮山河!”

  近万公里渠道、26处渡槽、10座隧洞、4000多处建筑物……韶山灌区连山头跨公路,气势恢弘,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湘中大地上。半个多世纪来,灌区始终发挥着重要调蓄作用,默默滋润灌溉100万亩农田。

  上世纪90年代,水利部邀请中外权威机构对韶山灌区效益进行了评估:灌区静态效益达77.7亿元,投入15.1亿元,投资回收年限5.13年。也就是说,韶山灌区5年就收回了成本。灌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了世界同类灌区的先进水平。

  近年来,韶山灌区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发挥灌溉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日益凸显。2014年,韶山灌区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每年,灌区的绿色通道都会吸引大批徒步和马拉松爱好者。

  【感言】

  十万英雄,十万愚公,艰苦奋斗,气势如虹。半个多世纪来,韶山灌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凭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让韶山灌区这颗“湘中明珠”熠熠生辉。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仍然需要发扬灌区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