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2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具一格的毛泽东诗词赏析著作
——读《诗史合一——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

    谢子元

    最近,饶有兴致地阅读了朱向前的《诗史合一——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这本书的正文以作者几次关于毛泽东诗词的讲座为底本,自成体系,独具一格,信息量大,旁征博引,同时生动活泼,口语色彩浓厚,总的来讲颇值一读。

    朱向前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主要从事当代文学评论,并非诗词作者和研究者,以这样的身份介入毛泽东诗词研究,其优点和局限也都很明显。但作者自有智慧,他实际上避开了对“毛诗”的一般解读,因为这样的分析解读已经足够汗牛充栋,他也不可能弄出多少新意来。他采取的策略是避实就虚,只以毛泽东诗词为线索,来对伟人毛泽东作文化解读,从而得出结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人。

    朱向前对毛泽东文化成就的解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资料翔实,论断新颖。

    正文的结构是五个部分:一个背景——对毛泽东评价的变化;两个代表——毛泽东代表中国广大人民,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诗词的三个特点——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四个佐证——有事为证、有话为证、有文为证、有史为证;五个来源——源自毛泽东的天赋个性,源自毛泽东的斗争实践,源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源自“三李苏辛”为代表的优秀古典诗人,源自湖湘文化。一二三四五,脉络很清晰,再加上行文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趣,故为受众喜闻乐见。我以为,从总体上看,第二、三部分和第五部分的若干节是本书最出彩的。

    第二部分关于毛泽东“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论断颇为新颖,也最引人深思。毛泽东确实与鲁迅一样,他们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从个人气质、兴趣等方面来说,他们都深深地爱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他们又都走上了背叛传统的革命道路。鲁迅愤激地要求青年“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毛泽东至死还在“批孔”。

    王国维投湖也好,陈寅恪不合作也好,梁漱溟舌战也好,他们都是单向度的文化“殉道者”,自身并不矛盾。毛泽东与鲁迅则不同。毛泽东晚年特别爱吟诵《枯树赋》,那种悲凉凄怆的感觉,恐怕多少透露出无奈、迷茫的心境。

    第三部分是直接谈论“毛诗”的,其论点固然成立,但我认为“毛诗”最大的特点还是“诗史合一”,他的诗词就是一部近代中国革命史,是20世纪的“诗史”。

    而全书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是第四章“有史为证”部分——“毛泽东、李太白《忆秦娥》之比较”。一般谈“毛诗”者,素以其两首《沁园春》为代表,尤其推重《雪》。窃以为《长沙》的情景交融、诗意诗境都胜于《雪》,于豪放中寓深情,不似《雪》多出于议论。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认为,《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全部诗词中的翘楚。朱向前认为:“这首词的格调之悲凉,气韵之慷慨,意境之阔大,画面之壮美,色彩之艳丽,它的情感、力度,我认为比李白有过之。毛泽东的战争、生命体验为李白所未有,这就造成他们的重要区别。”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与作者找到了共鸣点:“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全部“毛诗”中最闪耀文学光芒的八个字。

    当然,这部书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易行等人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作为附录,所占篇幅竟超过正文,未免有点头轻脚重之感,而书的封面上又只有“朱向前”一位作者,给人强行搭售的印象。另外,鉴赏部分穿插不少朱向前书写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作为书法而言,作者还是太过业余,不如插入毛泽东手迹,那样欣赏价值更高一些。

    (《诗史合一——另解文化巨人毛泽东》 朱向前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