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雄
由彭文杰和周云林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美食方》,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餐饮美食界来说,是一件很有味的事情。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有味,首先是书的内容有味,全书写的是与美食有关的故事。这本书看似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实则是一本写文化的书。饮食从来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此的研究,一般是从技术层面著述。透彻地研究菜肴菜品的烹调方法。把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这两位作者做了一项开创性的探索。
《美食方》不是一本菜谱,而是一部湘菜文化乃至中国餐饮文化的逻辑演绎。《美食方》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碰撞与融合,全方位展示餐饮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刻内涵。
本书作者之一,是一个获得过国内文学大奖的作家周云林,他坚持创作30余年,其长篇小说《较量》获得丁玲文学一等奖。另外一位,是我在湖南日报社的老同事彭文杰。他也是一位记者出身的作家,他撰写新闻,业余时间创作诗歌、散文和广告文案。彭文杰对湘菜产业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他做了许多有影响的专题报道,为湖南“湘菜”饮食文化品牌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尽过心出过力。
《美食方》通过不同专家学者的叙述,探寻湘菜文化发展源头,观察分析和评点湘菜发展过程与现状。洋洋洒洒近五十万言,从湘北澧县澧阳平原城头山出土的文物写起,从屈原的著作里寻觅饮食文化的记载,再写长沙马王堆出土軚侯府食谱与沅陵虎溪山出土的食谱,探讨古人吃些什么,哪些流传至今,哪些还在目前的餐饮中存续。这些研究和分析,有理有据,耐人寻味。
如作者认为,澧县城头山的考古发现,着实让湘菜露了一把脸。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在这里发现了8000年前人工种植的稻谷。在城中,发现了陶窑,还发现有斟酒器陶鬶和贮酒器陶瓮。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年前饮酒已成当地人的习惯,其酒文化的水平已经有相当的高度。陶温锅的发现,证明在城头山已出现了酒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酒楼。常德人现在为何喜欢钵子菜,可见端倪,真是一脉相承。
再如作者还认为,战国时期,屈原被流放到湖南,不少楚辞篇章是在湖南完成的,其中《招魂》和《大招》就记载了当时的多种菜肴。主食有大米、小米、新麦、黄粱;菜品有炖肥牛筋、红烧甲鱼、叉烧羊肉等;饮品有冰冻的甜酒,解酒的酸梅汤等。烹饪技艺上已经讲究了咸、苦、辛、甘、酸五味调和。《招魂》中的这些食谱,应该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份楚国贵族的重大宴席菜谱,也是第一份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宴菜谱。
当然,《美食方》不是一部谈历史、查古籍的书籍,更多的是当代生活的展示和描述。在他们的笔下,有大师石荫祥、王墨泉、许菊云、张力行等人的叙述;有毛家饭店汤瑞仁、长沙饮食集团刘国初等许多餐饮企业家的故事;还有以湘菜为主线,又有各大菜系互相影响的分析;更有市井生活和酒楼餐馆生态万象。
或许人们认为,辣就是湘菜的魅力。其实湘菜的魅力,远远不只是辣的魅力。在作者的笔下:“湘菜的魅力在于,她能将八大菜系的各类菜品融合为自己相关的菜品。”他们传承下来的,是哲学的思考,以及在思考之后的践行过程的解决方案。湖湘文化对湘菜的影响,使得湘菜在传承与发展中,同样具备了创新与融通,审美与实用等经世致用的基因。
读《美食方》,正如作者所说:“如同用哲学思想陪伴一杯清茶、一份美食,用哲学和诗歌来滋润我们的口味。”我们生活在长沙,你可以忘记自己是谁,但不会忘记品味美食的诱惑与乐趣。因为你所有的底气,都来自远古圣贤的中国智慧。”
(《美食方》 彭文杰 周云林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