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夏涛
从当初只身来怀化跑业务,到2021年在怀化投资成立公司,再到举家定居怀化。3月28日,记者见到湖南筑水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金华人方剑锋时,他说:“怀化的发展充满活力,在这里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这是外地人融入怀化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怀化国际陆港建设、“鹤中一体化”等国省战略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来怀化投资兴业、务工就业。怀化市公安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怀化发展的外地人超过20万人,接近全市流动人口的45%。
国省战略深入推进,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吸引力不断提升
山城怀化不靠海、不沿边,经济体量在全省排名也并不靠前,为何能吸引人口流入?
努力抢抓战略机遇,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怀化将国际陆港建设作为标志性工程,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全省唯一的国际陆港予以重点支持。3年多时间,怀化国际陆港开放高地成型成势、拔节而起。
同时,怀化立足打造“五省边区中心城市”,深入推进“鹤中一体化”城市发展战略,交通路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不断提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吸引力不断提升。
“当初选择扎根怀化,首先看重的是它的交通区位优势,还有国际陆港建设带来的巨大价值和市场潜力。”方剑锋说,两年时间,公司年产值迈过亿元大关,促成怀化非遗及文创产品破冰出海,远销东盟、欧美。
企业发展好,经济更活跃。怀化市工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6、6.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两年排全省第1,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经营主体增至41.3万户、增长6.5%。
数据显示,随着外地企业纷纷落户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怀化国家级高新区,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怀化主城区。“‘鹤中一体化’规划区常住人口达到91.5万,而鹤城区、中方县共计户籍人口70.73万。”怀化市公安局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支队负责人杨文煌介绍。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临港产业促就业能力增强
3月29日,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箱包产业园的湖南凌秀箱包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正在赶制一批拉杆箱订单。“目前已开工的2条生产线有70多个工人,其中20多人来自贵州。”该公司负责人魏尧飞介绍,“营商环境优,项目落地快,企业发展好,我把家也搬到了怀化,准备在怀化干到退休。”
近年来,选择来怀化创业就业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依托怀化国家陆港,怀化“5+10”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深深扎根,临港产业迅速聚集。比如怀化箱包产业链,一年多时间,“从无到有”“由弱变强”,120余家箱包企业撑起箱包成品、配件、包装、外贸、电商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箱包产业链发展的“怀化速度”背后,是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2022年和2024年,怀化两次获得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2023年,怀化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排全省第1位。如今,“投资怀化 办事简化”的营商金名片不断被擦亮。
产业集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记者在国际陆港经开区走访得知,很多箱包企业的外省(市)员工,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五六个人。
数据显示,外省人口流入怀化数量前三的分别是贵州省、四川省和广东省。主城区登记的流入人口中,年龄在23岁—60岁占比最高。“这表明怀化在周边省份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吸引力较大。”怀化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钢认为。
完善配套做优服务,把短期流入变为长期留住
每到周末,温州人龚礼豪便会邀上三五好友,或去陆港公园打篮球,或去万达商圈逛街看电影。他2023年大学毕业后,从长沙来到怀化,在国际陆港经开区一家企业从事采购工作。他说:“工作日基本待在园区,生活配套都比较齐全。周末外出,交通也十分便捷,5分钟车程就可到达怀化高铁南站。”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在人,让人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标尺。“鹤中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构建半小时通勤圈、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城市承载力、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加速怀化“五省边区中心城市”的华丽蝶变。
“解决了小孩上学问题,我扎根怀化发展就更坚定了。”30岁的倪棒棒说。从河南南阳来到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工作,在一家企业担任车间主管,家中两个小孩是他最大的牵挂。今年正月初五,企业负责人将他的情况报告给园区管委会。正月初八一上班,园区工作人员便上门服务,帮他办理好手续,就近安排两个小孩在和西小学读书,他的妻子也来到陆港经开区务工。
怀化在完善城市配套、做优服务上不遗余力,目的只为让远者来、近者悦,把短期流入的人口长期留住。怀化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民调等3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