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佳 郭海龙
3月9日,以“‘智’起武陵・‘育’见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探索”为主题的首届“湘聚武陵”校长说活动在常德市武陵区举行,省内外的200余名教育专家、名校长及教育工作者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探讨新思路与新方向。
文化之美,浸润人心;科技之光,照亮未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人类发展的有力引擎。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亲临常德,强调湖南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两道“融合命题”,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年来,常德市武陵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全面打造融合发展示范样本,聚力答好“文化+科技”融合命题。
如今,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赛道,为文旅融合拓展了新场景,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科技”,打开了无比灵动的想象空间,汇聚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陵篇章的磅礴伟力。
勇立潮头,融合发展意气风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两者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
常德市武陵区始终把握时代大势,勇立潮头,坚决扛牢政治担当,坚定民族文化自信,锚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向,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三年攻坚行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支撑,以科技创新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文化科技融合在穿紫河畔焕发新彩。
对此,武陵区建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机制,专人专班,组建了十大攻坚小组,打造“六个一”推进矩阵,举全区之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先后多次赴北京邮电大学、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地对接交流,主动邀请北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张树武等专家团队来区调研。
与此同时,融入国省文化科技融合战略蓝图,精心打造政策、人才、金融等全方位支持生态,对接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班,完善产业招商“两图两库两队三池”,收集6000余条融合人才信息,探索建立文化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武陵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产业联盟,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科创动能澎湃成潮。
如果文化是“金线”的话,科技就是那根“金针”,武陵人正用这一针一线,在城市肌理中织就强劲的文化活力与文化效益,绘就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武陵画卷。
先立后破,文化业态多点开花
3月,春潮涌动。穿紫河畔,湖南武陵互联网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园更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一个个“文化+科技”项目加速推进,一幅幅“热辣滚烫”画卷迎面而来,一张张满怀豪情的青春面孔卷入画框……
作为全省两家“文创”产业园之一,去年5月20日,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与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产业导入、技术共享、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构建起互利共生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数字视频创意、游戏动漫、虚拟制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常德武陵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有力创举。近年来,武陵区将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视作“二次创业机会”,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统筹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立字当头,以科技的先进性、创新性、驱动性,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无限潜能,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潮涌不息。
洞庭大道上,湖南花花来了花卉有限公司文创旗舰店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预计3月底营业。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秉承线上加线下、文化加科技的理念,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AI技术深度赋能各项业务,致力于构建花卉全产业新质生态系统。已在全国开设直营、联营、加盟店近2500家,并以每天新增10余家店的速度快速扩张。
去年,花花来了全国运营中心落户武陵区。今年,2月14日,销售额达到2680万元;“三八”国际妇女节当天,销售额达1500万元,预计年底销售额突破12.5亿元。
不仅如此,花花来了还与湖南鑫三香常德米粉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为其提供品牌宣传和渠道建设,助力推广常德本土品牌文化;参与打造了高山樱花街;目前正在婚庆产业园打造网红数字婚庆中心。
同样在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由湖南草花互动科技股份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带有中国文化元素和背景的游戏《代号帝国》将于国内面世。该公司坚持“科技+文化”的发展路径,打造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游戏产品。
2023年,草花互动开始在武陵区投资建设常德草花互动区域中心,通过聚焦游戏上下游产业链,吸引符合产业发展相关企业和轻资产运营类企业入驻,打造常德游戏产业基地。今年3月,草花互动将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专业班级,进行产教融合,并计划每个季度在常德各院校开班,助力培养游戏行业人才。
……
科技的赋能,正持续颠覆着常德武陵传统的内容生产、展示、传播和交互方式,也加速着以花花来了、草花互动为代表的文化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企业落户。目前,武陵互联网文创产业园集聚了103家数字文创企业,数字产业产值占比达86%。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武陵雄厚的文化资源正在科技的加持下,为城市经济转型开辟新路径,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珠联璧合,文化遗产返本开新
当第一缕晨光拨开穿紫河的水雾,常德河街便在擂钵转动的响声中沸腾起来,一口擂茶飘香、一碗米粉热辣,一曲丝弦绕梁、一尺锦绣悦目,83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犹如璀璨明珠缀满常德河街,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河街观看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技艺展示后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武陵区积极落实,迅速行动,努力探索“非遗+”跨界融合、“活态”保护的新路径。
以科技赋能,千年古韵鲜活出圈——
持续实施文物数字化工程,为文物探索“永生”之路。建立了武陵区“非遗”保护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据库,积极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全面、精准的数字化记录,让文化遗产得以接续传承,走过下一个千年又千年。
借助AR/VR、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历史文化以光影数智化形式呈现,数字文博馆破土萌芽,“人文武陵”的内涵不断丰富。
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常德丝弦、常德麻质画、传统香技艺等非遗。《一路看武陵》专栏5期非遗专题视频广泛传播;常德丝弦课本剧《陶罐与铁罐》搬上全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的荧屏;常德丝弦宣传片《听见》成功发布……
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
桃源刺绣、麻质画、桃源木雕等非遗团队入驻常德河街,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让国潮“非遗”融入市民、游客日常生活,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打卡”。
发挥非遗传承人名师“传帮带”作用,依托非遗传习基地、非遗进校园等平台,先后成立小学生曲艺弹唱基地、常德幼专委培班、常德河街武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培训实践基地、常德市丝弦传习所等培训平台教学工作,累计培养学员6000余名。
武陵区丹洲乡“艺丹沅”文艺部落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将105处空心房改造为文艺小院,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合作社整合宅屋资源,吸引55户“新村民”入驻,形成“宅屋所有人+新村民+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机制。设立常德市图书馆丹洲分馆、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开展中小学生陶艺、麻质画等实践课程,推动非遗传承。2023年,“艺丹沅”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成为湖南省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示范标杆。
科技赋能,文旅出圈。常德武陵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的深度融合,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无穷魅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以实干托举梦想,用奋斗成就使命。底蕴深厚的人文武陵正迈着坚定步伐,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不断奏响让世人惊叹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