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杨柠瑾 王子麟
3月的风,轻拂大地,揭开了春的序章。
在常德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旋耕机来回穿梭,进行翻耕作业。来自乡村振兴学校的学员走进田间地头,上“冒着热气”的思政课。农家庭院整齐靓丽,村组公路干净整洁,幸福屋场步步皆景,绘出了美丽乡村新模样……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一年来,鼎城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加快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奋力书写鼎城答卷。
万亩田畴科技焕新,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基层治理新风习习,乡村面貌不断刷新……一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曲在青山绿水间激荡!
听!这是党旗下“青春力量”的拔节之声
3月19日上午,在港中坪村村民代庆文家中,青年干部谭文杰正与他拉着家常。这是谢家铺镇“干部讲群众故事,群众讲幸福生活”青年干部入户走访活动的一个缩影。
当天,23名青年干部走进65户群众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他们倾听群众心声,挖掘幸福生活的点滴故事,并结合港中坪发展规划,向村民解读政策、收集建议。
“走进群众家里,才真正明白他们的需求,也让我对今后怎么干好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悟。”谭文杰表示,回去后,他要把所见所闻写成故事,纳入《港中坪幸福故事集》,让港中坪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让干部讲群众故事”,在港中坪并非新鲜事。今年1月,镇里就开展了一次青年干部讲楹联故事活动。青年干部采取一人一户的方式,深入农户家中,结合楹联含义探寻群众的故事。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锻炼了青年干部,为村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基石,人才建设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鼎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用好人才“金钥匙”。
区里组建了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港中坪片区建设发展工作专班。针对组织“抓力”不足、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区领导带头领办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联系点90多个。配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全区“85后”、“90后”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分别达21人、6人。全面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全区村干部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7.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63%。
针对干事活力不够、保障不足的问题,开展基层干部队伍培优“百千万”计划,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措施(试行)》,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强化基层运转保障,给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分别增加30万元、5万元运转保障经费,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事业编制人员19名。
谢家铺镇成立了大港中坪乡村振兴示范片党委。以港中坪村为中心的9个村社,按照“党委领导、村村联合、产业聚集、抱团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只要是想干事、能干事者,就有广阔平台。”谢家铺镇党委书记张议文告诉我们,现在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谢家铺镇67个党组织、1716名党员,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为乡村全面振兴加油添力。
向家巷村,“95后”党总支书记蔡志强将村里一家闲置的酒厂改造成了全省第一所区(县)级乡村振兴学校,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同时开发农耕体验、田园观星、研学度假等新业态,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鹿角坪村,“80后”党总支书记王用家带着村干部们打造了蘑菇基地,组建了直播团队,把村里的蘑菇、红薯等“土货”变成“俏货”,去年线上线下营业额达133.9万元。
施家陂村,“90后”党员陈帅宇成立了亿泽生态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科技种粮”,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万多亩,服务农户5000多户。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说,现在农村就需要年轻人回来。总书记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这一年,陈帅宇外出学习、更新技术、培训农户,忙得脚不沾地。他说,要带着周边的老百姓种好粮、产好粮、卖好粮,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春潮澎湃处,奋进正当时。随着更多的目光聚焦乡村,鼎城区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展现才华的机会。村级“123”计划动态储备后备人才878名,选派26名科技特派员下乡蹲点指导,通过“万人培训计划”和“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培训人才3500多名。更多年轻人奔赴这片“蓝海”,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听!这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铿锵之声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在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刚刚完成“小改大”“瘦改肥”“低改高”的4000亩高标准农田里,大型旋耕机往来穿梭,泥浪翻滚跃动。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铁牛作业更欢畅,我们种粮的干劲愈发高涨。”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满面春风。
戴宏是典型的“农二代”。过去,父辈种田人挑牛耕,牛一脚,人一脚,又累又不挣钱。现在,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了,人工少了。他去年种植双季稻480亩,新增2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和1台无人机,全家综合收入63.5万元,再创新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港中坪村考察时强调,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推行“五统一两利用”模式,示范片种粮规模扩大到1.1万亩,主推品种和配套主推技术应用率达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
示范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00亩,打造集展示、育秧、农机、农资配送于一体的港中坪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500亩,为农业生产安装“智慧大脑”。
“今后依托数字化技术种田,田间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都能精准把控,我们的饭碗一定会端得更牢、更稳。”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信心十足。
春临沃野,万象更新。新变化不止发生在田间地头。
3月16日、17日,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港中古法馨香源、港中稻乡记忆馆相继开业、开馆,为港中坪带来了新“看点”,圈来了新“流量”。
来自各地的游客、主播们,在港中古法馨香源亲手尝试古法稻谷脱壳、打白糖、做豆腐,体验农耕文化;走进港中稻乡记忆馆,倾听历史回响。通过主播镜头和口口相传,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农村的“新样范”。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种粮也能够致富。我们不仅在‘田’里‘下功夫’,还在‘链’上谋出路,通过农文旅融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鼎城区委书记陈远说。
由村集体与本地能人携手合作、共同持股经营的古法馨香源,结合区人社局零工驿站及港中兴乡记平台,为村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不仅如此,港中坪片区探索走好“专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的富民强村之路,成立港中坪文旅公司,推出“港中坪”品牌系列优质农特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港中坪片区火爆出圈,获评全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花稻”系列香米品牌走向全国,“港中坪”区域公共品牌乘势而起。施家陂村的龟鳖,金陵桥村的中药材玄参、灵芝,东湖山村的大棚蔬菜瓜果、羊肚菌,匡家桥村的鸡蛋、甲鱼,港中坪村的果道夫生态种植园,桥头社区的商贸……绘就了万紫千红的田园盛景。
通过品牌合作、土地流转、资源盘活、资金入股等形式,各村不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25.31万元,同比增长28.5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殷殷嘱托,在港中坪片区有了真切而深远的回响。
一个个新项目次第长出,一道道新风景跃然眼前,引领着农业向高层次、多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听!这是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的奋斗之声
又是个平常的工作日。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照例开启了“暴走”模式:去田里察看春耕备耕情况,到村民家谈生产、说政策,为孤寡老人、脱贫户解决生活上的微心愿……
“以前,每天忙着开会、写报告、APP打卡。这两年,各种繁杂的工作明显变少了,大家有更多时间下沉到群众中去,服务群众办实事。”段德喜告诉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港中坪村考察时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
鼎城区持续调制减负“药方”,为基层减负、为干部减压。统筹抓好九大领域专项整治,大力开展“清牌子,减督检负担”“清证明,减纸面负担”“清群组,减指尖负担”“清事项,减跑腿负担”的“四清四减”工作,将每个村(社区)牌子精简规范至室外3块、室内7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99.9%,村(社区)不再开具30多项证明事项,工作群、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政务应用程序压减一半以上,全区性文件、会议也持续减少,“四清四减”工作经验获中央改革办全国推介。
“村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给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自然能得到支持拥护。干群关系‘脚步亲’,大家一条心、一股劲,一起推动村里发展。”段德喜说起村里的氛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破解基层“善治密码”,为基层减负是前提,为发展聚力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鼎城区坚持和发展“党建引领、镇村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助力、协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鼎城经验”,创新推进以幸福屋场为基本单元的“1+N”乡村治理“鼎城模式”,建设“七联七无共治共享”平安示范片。
雷轰山村,发动党员干部和乡贤能人参与家乡建设,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道路宽了、沟渠畅了、文化活动中心建起来了,自来水、天然气全村覆盖。村里还成立了乡村志愿振兴服务队,从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照看照料到邻里矛盾纠纷化解、人居环境整治,只要呼一声,就有志愿者“接单”上门。
施家陂村,以老屋园幸福屋场为依托,试水“积分制”,将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情况登记为积分,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过去村里脏乱差的现象不复存在了,人人爱护环境、遵守乡规民约,村里文明新风拂面。谢家铺镇将“积分制”向全镇推广,在协会管理、陋习治理、环境整治、矛盾调处、平安创建、家风传承等方面,每村至少选择一个试点,打造一张名片。
从他治到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的变革带来了乡风文明的新风景,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幸福乡村”俨然成为“幸福鼎城”浓墨重彩的一笔。
沧水河蜿蜒而下,奔腾的浪花,吟唱着乡村振兴的激扬乐章,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嬗变。
加快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将港中坪打造成乡村振兴全国样板——这是以谢家铺镇为代表的鼎城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他们见诸行动的自觉担当。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鼎城人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速奔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