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让大学生敢闯会创

  编者按

  近年来,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构建了一套全面、高效、富有特色的支持体系,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创业热情。作为青年“创客”摇篮,湖南高校纷纷表示,要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大学生敢闯会创。

  以产教融合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 高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主要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我们要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创新创业融合,鼓励推出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断开发企业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技能。要结合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加快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数字资源平台,提供一个集中的在线资源库,支持学生和创业者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等前沿动态,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强化实践教学,从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到创新创业实践,都要加大实践课程占比。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二是聚焦“产业+”特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要鼓励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跨学科开展教学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有组织地开展教师“产业+”素养的培训,紧紧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科学等融合发展,围绕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把握和理解。要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在技术创新和生产一线遴选优秀的企业导师,尤其要注重吸纳校友企业家,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有极强的感知力,能够更清楚未来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如何去培养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素养。要通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享、项目合作和学科竞赛指导,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要鼓励教师走出去交流合作,参加学术会议或到企业挂职,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能力。

  三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共建良好生态。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投资组织等多方面的协作,共同打造一个支持创新和创业的生态系统。要深化人才交流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要鼓励和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激励教师通过合同转让、估值入股或自主创业等方式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在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的基础上,示范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要构建校地企大协同机制,实现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关键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紧密结合,鼓励共同设立产业学院或联合实验室,开展企业订单式教育改革。要构建校地企大对接机制,向地方政府争取有关产业园区、科技园的优惠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应用争取场地、资金、信用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实际落地,形成一个集教学、研究、产业和应用于一体的高效创新生态系统。

  构建高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易刚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

  深化“大改革”,作出高等教育的时代回应。一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对接,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二要更加注重产学研用结合,鼓励企业以兼职师资、市场、资金和技术资源等全方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创新和共同创业。三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等。四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多方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师生共创激励机制,统筹协调创新创业资源,实施创新创业一揽子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支持“双创”育人的格局。

  建设“大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一要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二要加强“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与投资公司、科技园合作联合开设创新创业项目和课程,注重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最新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内容的融合。三是推进“两个课堂”融合。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开设创新创业相关通识核心课和公选课程;以第二课堂为实践育人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项目路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构建由“专任教师、客座讲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组成的“双创”导师队伍,聘请创新创业成功典范、知名企业高管及优秀校友担任企业导师,在科技前沿和行业经验等方面给予学生实际的指导。四是推进“双创”教育教学方式融合。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虚拟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室、实训平台建设,鼓励学生以科技创新作品、创新实验和创业项目等形式申请学分和毕业。鼓励教师用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以合同转让、作价入股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协同创业。

  搭建“大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融合。一是以科技竞赛搭建“双创”的孵化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鼓励参赛学生提出创新创业项目,投入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以校企合作搭建“双创”的畅通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其他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科技园等联合成立创业型大学联盟,以产学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深度参与科技园、经开区的生产一线,并建立“团队+项目+基地+转化+运用”的新模式,加强大学生团队和企业的直接接触,进一步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创新创业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实现校—政—企“三向奔赴”。三是以基地建设搭建“双创”的实践平台。高校要有意识、有重点地投放和引进项目,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孵化基地、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供学生实践孵化,引导学生聚焦“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参加实习见习,参与初创企业实际工作,积累创业实战经验,加速推进创新创业项目,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贯通的生态体系。四是以社团活动搭建“双创”的宣传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主题设计大赛、知名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

  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 段美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作为高校,要主动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赋能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成效直接取决于大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应基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模式,秉承“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多元”“四链”为主线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教育、人力、产业、创新等资源相互整合、相互促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共建产业学院,打通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渠道。高校建设离不开产业学院的发展。建立产业学院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协同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产教研融合发展,校企深度合作。通过打造产业学院平台,吸引区域内一批发展潜能高的技术型企业共谋发展,积极探索“高端化、特色化、实战化”发展新模式;利用优势学科,以开放共享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通大学生创业渠道。

  强化数智赋能,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格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各行各业与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培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应对科技变革与产业升级,将数智时代的新要求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数智引领,树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要将数智化思维和创新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通过举办数字化技术技能竞赛、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竞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进而形成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赋能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平台。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度实践机会。加强校企合作,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学校+基地+企业”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为师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机会。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竞赛比拼中磨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强化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进行相互支持与成果转化,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高校要积极搭建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推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

  做好“四创”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何振

  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赋予了新一代大学生更大的创业信心和底气。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梦工厂”,要大力厚植创新创业的沃土,着力在“四创”上下功夫,让每一段奔赴创业的青春在三湘大地绚丽绽放。

  全员共“创”,筑建创新创业工作网络。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是当好“护航员”,高校党委要高位谋划,构建“党委主抓、部门协同、校院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创业工作格局,着力构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二是当好“服务员”,全面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定期组织专题会议研判创新创业工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切实解决青年学子创业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三是当好“联络员”,校领导要带头走访商会和企业,为学生创业见习牵线搭桥;牵手“校友回湘”,组建校友企业家联盟,带领学弟学妹创业;深化校企合作,积极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例如中部唯一“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落户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挑战杯”参赛项目转化落地提供支持保障。

  思想领“创”,筑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将立德树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时代脉搏,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勇于走出“象牙塔”,善于发现新领域,敢于创新创业。二是强化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相关通识、核心课和公选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全参与。三是强化创业培训,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SYB系列创业培训班,培养创新创业“种子选手”;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提供实训课程、项目辅导、项目孵化服务等方面专业指导。四是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举办“企业家进校园讲好创业就业故事”等系列活动。

  平台举“创”,筑强创新创业发展载体。一是厚植“双创”沃土,扎实推进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申报建设、教育指导、服务保障等工作,充分发挥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的作用,建好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大平台。二是激发“创投”活力,湖南省成立了首批规模5亿余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赢得了广大创业学子的赞许,要借此良机引导更多大学生勇于创业。三是强化“职赛”赋能,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鼓励大学生参加“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加强对各类大赛中优秀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支持推动一批大赛优秀项目转化落地。

  管理促“创”,筑优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一是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实践实训和实习就业有机结合,实现创新与创业、就业高效联动。二是充实导师团队,配齐配强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家、校友等相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聘请青年创业导师,全天候为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三是拓宽资金渠道,落实“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和初期项目启动经费。像中南大学等高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四是开展“一站式”服务,设立“一站式”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

  筑巢育凤精服务

  城校共生促创业

  邵阳学院党委书记 宁立伟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积极主动地周密规划、保障到位、精准服务、营造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天地。

  高度重视抓创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高校要立足地方,依托党的领导,发挥各学科专业特点,形成“地方政府—学校—二级院系”上下贯通的支持政策体系。一是发挥地方主导作用。由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专题部署,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主要领导要直接指导与参与,组织人才和筹措资金支持大学生在当地创业。二是落实学校主抓责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谋划,实行全体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三是凸显院系主体地位。各二级院系要成立由院长、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创业工作小组,将每名师生都纳入创业体系中,构建“学校统筹、部门协调、学院负责、全员参与”的创业工作格局,打造“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创业育人工作体系。

  完善制度促创业。要以问题导向作为完善制度的根本方法论原则,以解决问题作为促进创新创业的突破口。一要紧紧抓住解决动力问题“指挥棒”。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将创业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二要紧紧抓住解决资金问题“牛鼻子”,通过创新创业学院、团委、校友办等部门持续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深度整合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团队争取到创业孵化基金。三要紧紧抓住解决载体问题“动力轴”。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推进,在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在创业经费上予以倾斜,大力建设就业孵化基地。

  营造氛围推创业。高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形成学校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全力实施,全校师生员工大力支持的创业氛围。一是选树先进“添动力”,定期组织评选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并建立以项目化为引导的培养机制,形成“评选—奖励—跟踪—扶持”全链条的服务培养模式。二是聚焦邵商“激活力”。邵阳学院坚持扎根地方,充分利用邵商和校友资源优势,吸收学生参与邵商、校友导师创业项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创业实践等活动。三是聚力宣传“挖潜力”。高校要通过“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创业先进人物、事迹和创业活动,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创业实践、科技节、学生创业社团等活动扩大创业影响度,让创业成为学生的热门话题。

  全力护航助创业。高校应突出校地共生、合作共赢的导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发挥创业导师的驱动力。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建立结构、层次合理的创业导师队伍。二是深化课程建设的支撑力。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群,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相结合”等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强化创业竞赛的引领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在比赛中成熟的项目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在师资、资金、场地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做好竞赛“后半篇文章”,深化育人实效。邵阳学院将创业竞赛等活动情况作为二级学院考核、职称评聘、学生奖励的重要指标,多措并举,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