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后备军,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是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建校120年来,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先后培养培训了20万余名优秀教师。新时代新征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一师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矢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心系“国之大者”的新时代“大先生”。
加强理论宣讲,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师范生只有秉持牢不可破的信念,才能切实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在师范生培养中,学校坚持夯实思想根基,努力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表、渗入师道、浸入师魂。学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深入开展教育家精神的“四个融入”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先生”的“大品性”。挖掘青年毛泽东等在一师成长的心路历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大先生”的“大情怀”。挖掘和传承学校百年师范爱国英雄以及教育救国的典型事迹和精神,坚定师范生执教报国、建功新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人民立场教育,培养“大先生”的“大胸怀”。挖掘学校早期平民教育理念、民本教育方针、工人夜校实践等红色校本资源,鼓励师范生扎根基础教育一线,自觉践行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要做人民先生 先做人民学生”的校训精神。融入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大先生”的“大境界”。挖掘学校早期共产党人、革命烈士校友的革命事迹和精神,涵养师范生艰苦奋斗、献身教育的精神品质。
深挖校本资源,陶冶道德情操。学校赓续千年文脉底蕴,坚守“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深挖校史教育文化资源,传承学校长期积淀的“传道济民、经世致用”文化传统、“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革命传统和“实事求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传统,构建“文化铸魂、课程熏陶、榜样示范、实践历练、社团拓展、环境濡染”等创新路径,陶冶师范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以文化铸魂厚植教育情怀,以课程熏陶内化师德养成,以榜样示范促进思齐内省,以实践历练磨炼理想信念,以社团拓展提升综合素养,以环境创设陶冶情操,引导每一位师生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学校开发了“教育家精神八讲”“一师大先生与教育家精神”“第一师范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等12门特色课程,并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多元协同育人,涵养师范生的育人智慧。
注重师德养成,勤修仁爱之心。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构筑师德养成长效机制,构建了观、学、游、研、演、创“六位一体”的师德涵养模式。一是观。将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和观赏《恰同学少年》列为师生入校第一课,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伟大校友和280余位烈士校友的革命事迹启迪初心,引导学生坚持真理、筑牢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二是学。用徐特立、杨昌济、孔昭绶等学校早期 “大先生”群体的大师风范教育激励师范生,以优良的教育传统夯实学生终身从教的人生信念。三是游。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相结合,广泛开展红色游学活动,打造“重走主席游学路”实践育人品牌,在实践磨砺中感召、驱动教师坚定从教信心、厚植教师情怀。四是研。扎实的知识学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基本素养。学校发挥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平台团队的育人润心作用,引领学生对标争先,做为人、为学、为事的“大先生”。五是演。以红色校史为题材编演系列文艺作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用红色精神内嵌的崇高情怀引领师范生勤修赤诚之心、坚定教育报国理想。六是创。打造校园红墙,学校所有楼馆、道路、园林、湖泊等建筑、景观均采用杰出校友和革命家的名字命名,以文化人启智润心、以文育人培根铸魂。
完善荣誉体系,树立弘道追求。学校建立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体系,通过设立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余彭年杰出教师教学奖、“润之人才”等一系列教师荣誉,丰富教师荣誉层次、扩大教师荣誉授予规模、提升教师荣誉配套待遇,大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之风,支持和吸引教师热心从教、潜心从教、从教报国,切实把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树立师道尊严的榜样模范,营造人人争当优秀教师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积极构建教育家精神研究平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宣传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获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家精神培育弘扬研究基地”,与长沙市政府共建“新时代师范教育发展中心”,初步建立了“研究聚心、研讨聚智、分享聚德、恒心聚焦、改革聚力”的“五聚”教育家精神弘扬路径。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