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湘江副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画卷中的民族乡村之美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悬崖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施俊杰

  湖南日报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通过一篇篇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立体组合式融媒体报道,为读者呈现了八幅风格各异却又都饱含深情的乡土画卷。从新疆的菜籽沟村到宁夏的西海固,从广西的刘三姐故乡到内蒙古的敖鲁古雅,从四川的悬崖村到内蒙古赤峰的草原,再到湖南桑植和四川马尔康,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共同组成了山乡巨变的动人图景,描绘出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壮美画卷。

  立意高远,视野广阔,紧扣时代脉搏。记者们深入乡村,贴近泥土,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及作品,深入探索文学与乡村的关系,通过文学的视角,来呈现民族地区村庄的发展变化。系列文章不仅具有历史纵深感,更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尽显文学原乡的魅力。刘亮程笔下的乡村是中国人的祖地,是心灵的归宿,即使在时代的变迁中,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依然深沉而炽热;在马金莲笔下,苦难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而会成为激发人们奋斗的动力,而文学则是记录这种奋斗历程和传承乡土精神的有力工具;刘三姐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迟子建让我们了解到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但他们对森林和驯鹿的热爱从未改变;阿克鸠射的《悬崖村》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乡村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内蒙古赤峰的草原让我们懂得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理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纪红建让我们了解到,湖南桑植的民歌文化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结晶,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推广,民族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阿来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四川马尔康地区藏族文化的神秘和魅力,同时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的重要桥梁。

  系列报道还体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深入挖掘出作家与他们所描绘的村庄之间的牵绊,清晰地呈现出作家与乡村故土之间互相成就、双向奔赴的脉络。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更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给这些文学原乡带来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网络文艺发展中心编辑、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