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副刊·潮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观八方雨 卧听四面风
——历史尘烟里的安化风雨桥

    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麻溪河上的永锡桥。该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木构风雨廊桥。资料照片

    安化县江南镇思贤村思贤溪上的思贤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丰 摄

    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马渡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劲夫 摄

  曹辉 杜立

  益阳安化,麻溪水畔,落日斜处,立着座桥。

  桥的造型别致,披着四角飞檐,远观似一截被抻长了的城门楼子悬在流水之上。红灯笼挂在桥栏外,像极了夕阳。

  带着屋顶的桥,少见,却不突兀,应了清代安化籍书法家黄自元在《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所谈的第一法:“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8月,我们刚在洞市村采访时经历了一场骤雨,可能是古老村落的雨点附着了一种悠远的历史气息,在驱车返回安化县城的路上碰见这座古桥,一行人都生出了吊古寻幽的念旧情怀来。

  领队者的思绪顺着茶马古道飞到了域外,谈起一部原南斯拉夫老电影《桥》,当时在国内上映时万人空巷,临近尾声的台词他至今记忆犹新:“多么可惜,它是座好桥。”

  “中国被称为桥的国度!”他感叹,如果电影里的桥梁工程师能来到安化县就好了。

  梅山文化传承人李翔告诉我们,这种带着屋檐的木质桥梁名唤风雨廊桥,可过水路,可挡风雨,既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文明符号,也是解读古梅山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此刻,掺了风月的麻溪委身于廊桥之下,流水潺潺,提醒着凭吊怀古的人们天时已晚,明日趁早。

  流水鸣,不改旧时声

  天刚亮,我们就直奔风雨桥。

  全国现存有据可查的风雨桥有751座,其中湖南有67座,而安化就占了33座,数量之多全国罕见。

  这33座桥藏于山野溪涧深处,远离车马喧阗,细数四季轮回,淡看五湖羁旅,铅华洗尽,珠玑不御。

  安化江南镇锡潭村,大熊山下,麻溪水韵悠悠。水上的永锡桥,是安化境内风雨廊桥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

  流水冲刷着下游的鱼鳞坝,涓涓作声,如奏丝竹。岸边有座水车磨坊,在河水的鼓动下缓缓开口,吱吱扭扭地唱着安化山歌。

  别看此刻的麻溪文静无害,风雨催动时会秉性大变。

  7月1日,暴雨突袭江南镇,12小时,330毫米,麻溪河犹如被惹恼的巨蟒,吐着信子,呲着獠牙,暴怒地奔泻不已。

  安化县水利局兵分四路,奔赴各乡镇严阵以待。

  飞鸟躲进山林,乡民门户紧闭,岸边的枯枝败叶被裹挟进洪流里,河上已历百年风雨的廊桥不禁让人揪心。

  安化县文物部门调拨精锐力量,与当地气象、水利等部门及时互通有无,24小时护卫廊桥。

  安化县网信办主任李永红告诉我们,汛期来临前,县里就对33座风雨廊桥定期开展巡查,建立台账、立行立改,并且提前申请了修护资金,对桥梁进行了大量修缮。

  未雨绸缪之下,我们得以端详这座百年老桥。

  站在水畔望去,永锡桥两台三墩四跨,长83米、高12.8米、宽3.7米,桥廊为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

  我们在桥边与81岁的陶意明相遇,他每天起床有两件事,泡好茶,扫好地。

  陶意明生在桥边,长在河畔,守桥人的差事是从自己奶奶手中接过的。

  寻阶而上,被踏损的青苔石板告诉我们,它历尽沧桑。步入廊下,坚实稳固的悬臂木梁在骄傲地宣告它依旧可靠。

  桥凳上有数盏黑茶,待我们饮尽,守桥人缓缓开口,讲述桥的故事。

  安华盛产黑茶,加之境内溪流密布,水运便利,排帮撑着竹筏,茶叶顺水而下,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阳、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鼎盛时期,麻溪河上有着上百支载货竹排,绵延数里,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上特有的“船舱马背式”景观。

  但溪潭亦多险阻,麻溪一遇春夏涨水,激流混着乱石暗礁,楫舟河上难以平安抵达对岸。

  光绪二年(1876),渡船翻沉,死于水下不下十人,进京赶考的陈五芝放弃追逐功名,发动乡邻,议定修桥。

  锡潭湾附近各大姓氏、商行、会所纷纷响应义举,筹得14693.4千文,平均每个捐名捐款6.9千文,按当时购买力折合大米约500斤,这是当时两亩良田在风调雨顺下的产量。

  先民根据时令变化而伐木、砌砾、架桥、建订,工程诸环节循序渐进,从伐下的第一根木料,到刊好的最后一块石碑,前后历时6年。

  桥身通体卯榫嵌合,找不出一颗铁钉,巍然屹立百余年,足见先人智慧。

  桥上有顶,贩夫走卒把此地当作简易客栈打尖休息,这座桥护得货物周全、马匹干身。

  廊桥是静止的竹筏,竹筏是漂流的廊桥,二者共写“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风雨廊桥刚毅木讷地杵在万里茶道上已过百年,不邀功,不抱怨,洞市先贤贺会淇在地方志中赞其为“中流之砥柱”。它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是由百多年前的工匠赋予的,如今它的缔造者已成云烟过客。

  午梦长,无事小神仙

  村民们告诉我们,江南镇上另外一座风雨桥有着“水殿龙舟”的美誉。

  我们向北驱车,随着沥青路面逶迤潜行在山岗之间,15公里,不消半小时便到了思贤桥。路上我们发出感慨,茶马古道已成历史,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早已把竹筏与矮马甩在身后。

  现如今的安化,广厦千万间,羁旅之客无须在一座廊桥里守望云销雨霁,且把过往功德放在一边。如今的风雨桥,已经成为过往历史和崭新现实的见证者。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思贤桥孑然一身地悬在流水之上,踽踽凉凉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悠长岁月深处的萧瑟。此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论年纪比永锡桥还要长上百岁,现在已经成了遁入历史烟尘里的老朽吗?

  单从外表来看,“水殿龙舟”名不虚传。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出现在这座山野廊桥的门头之上。清朝时期,此类造型只能用于皇家宫殿和纪念孔子的殿堂上,屋脊之上细节颇为丰富,鳌鱼吞脊,夔龙盘绕。

  这种不循正统、反叛官制的建造方法,颇有熊楚遗风,这份不羁的浪漫不知现在的人是否还能够感受到。

  步入廊内,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思贤桥身长45米,廊屋通高4米,内外通透,桥外火云炎蒸的气流在廊内周转一番,就成了消暑凉风。村民们倚着护栏小憩,有几位干脆横卧在长凳上已经遁入午梦之中,身后的直棂栏杆把山水裁成画卷。

  脊檩之上题有“万古津梁”“岩岩泰山”“利涉大川”“如林如山”等词,是对其结构稳固性与便民功德的赞许。廊中神龛中供奉着杨泗将军,乃是梅山传说中斩杀妖龙的镇水神明。

  从抵御风雨到融入山水,遇水架桥是先民征服自然的手段,如今的风雨廊桥守护的是平常百姓的自然心境。

  思贤桥虽有“水殿龙舟”之名,但从始至今都不是达官显贵的宫阙。这里不曾走过八抬大轿,有的只是信步温吞的矮马;这里摆不下欢饮达旦的酒宴,只供四方行客来此歇脚。此刻的村民们把半晌的劳累寄于桥风之中,化为轻絮,飘散而去。

  81岁的黄元娣倚在廊桥里,把草帽当作蒲扇上下摆动,微眯双眼,看不清望向何方。我们问她是否有心事,她回答,莫说心事,一件闲事也没有。再问她上午劳作是否辛苦,她摆摆手,懒得去估量生活的坎坷,只想把心境留给此刻的幸福惬意。

  村民们陆续醒来,何先菊挑着擂茶担子走上桥头叫卖。我们每人要上一碗擂茶,边喝边听她讲解思贤桥的历史,浆水带着茶香在舌尖绽放开来,浮在茶上的炒米给齿间带来咀嚼馥郁焦香的快感。

  何先菊见我们带着“长枪短炮”记录廊桥的影像资料,给出提示,桥墩三分之二处是最佳位置。这些年不少游客来此拍照打卡,她对最佳取景点位早已烂熟于心。

  喝完擂茶,取完景,与午歇的村民挥手作别,奔赴下一座桥。

  志如磐,踵事而增华

  在安化境内现存的33座风雨桥中,马渡桥在我们心中占着特殊的位置。

  2023年5月,湖南日报社入驻东坪镇马渡村进行帮扶。这里距离安化县城18公里,距离平洞高速安化出口8.8公里。它在茶马古道的历史中衔接着安化与桃源,是茶马古道走出安化,迈向远方的关键枢纽处。

  抵达马渡桥时已近傍晚,天光收束,晚霞穿过远处的山坳,从桥顶青瓦上流泻下来。这一刻,东边官印岩上的神仙泥塑也不及法相庄严。

  不远处的平洞高速像是为这座桥作的平行辅助线,高速路上车流不息,风雨廊桥内游人如织。

  桥下碧波见底,桥外屋舍俨然。来到马渡村,大家感觉这里既热闹又整洁,清清爽爽,确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再见张权,他已是马渡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身着白色短T、卡其色短裤,脚踩一双风尘仆仆的两用凉鞋,他正坐在桥上与村民聊天,看着像是闲话家常,额头却渗着细密的汗珠,不知刚从哪个点位忙完后得了片刻歇息。

  老友相见,过度的寒暄反倒让人扭捏,互道近况后说明来意,得知我们是为马渡桥而来,当即由驻村队长变身为古迹讲解员。

  这座桥梁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至今已逾百年。长约46.5米,高达10米,宽至3.7米。这座宏伟而充满灵性的桥,在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前的溪畔坡上一棵参天古树,不知年岁几何,褶皱的树皮上布满青苔。桥后有座木屋,挂匾“求是书屋”,是帮扶工作队与马渡村支两委联合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屋址由村里退休老党员何铁钢无偿提供。在外看它,古朴幽致,叩开木门,书屋正厅不循古法,记录着马渡村发展历程的照片组成一座心形墙,墙上写着“我在马渡等你”,是一句现代告白,古今风格相映成趣。

  这座桥是村落历史的载体,也是村落振兴的支点,它的一切,张权如数家珍。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张权在这儿还有两位好帮手——同样来自湖南日报社的两位90后记者卢嘉俊、张劲夫,他俩作为主创推出的新湖南客户端栏目《驻村“嘉”把“劲”》广受好评。

  张权告诉我们,自省委宣传部、省文资委联点帮扶安化以来,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这个目标指引下,马渡村以“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为主题,突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融的资源特色,持续深化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促旅,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近两年,该村先后获得安化县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马渡村以马渡桥为文化阵地,打造群众共商共治“廊桥议事”新平台,让风雨廊桥成为纠纷评理、村务商议、政策宣讲、民情交流的别样“民意窗口”,让马渡桥在家长里短中继续彰显价值。

  临分别时,张权指向身后的马渡桥:“修桥人不在了,还有守桥人。运茶的排帮退隐了,我们接过竹篙,要把乡村振兴的船撑好,一篙一篙,不可松懈。”

  一座孤桥遮不住整座梅山的风雨,一条独舟载不满整条麻溪的茶道。风雨桥是历史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者,带着岁月的故事和沉淀,等你来倾听,等你来感受。

  9月28日,首届中国黑茶大会在安化举行,这是全行业首次围绕黑茶产业召开的专项大会,汇聚了黑茶产业顶尖专家及业界精英。千年茶马古道,走过历史尘烟里的安化风雨桥,正向着远方延伸,延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