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民族民间音乐与自然、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劳动生产等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民族精神、气质、思想、情感的审美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湖湘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包括各地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它不仅丰富了文旅产业的内容和形式,更是文旅产业创新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数智时代,湖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因地制宜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向新兴文旅产业有效转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掘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时代价值。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音乐形式表达民族情感、思想和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民俗风情和精神内涵。它记载了时代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汇聚了地域的文化,对于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并在守正创新中探索其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的方式,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近期,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德丝弦走出大小河街道,根据传统曲调新编《三湘非遗与君约》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就是音乐类非遗资源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在音乐类非遗资源“活态传承”的基础上,挖掘其历史形成、艺术表现、民族文化等深层意蕴,能够有效增强文化再生的吸引力。同时,这些资源也为文旅产业内容创新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要结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使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今天焕发新的风采。
培育文旅产业升级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创新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的必然。长期以来,具备地域性、独有性的民间音乐资源作为文化产品,在文旅产业发展中,通过音乐内容设计与编排,以节目表演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特色。但这种方式包装痕迹多,科技赋能不足,在“量”和“质”的层面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够带动音乐文化消费体验、衍生数字化民族民间音乐产品、扩大民族民间音乐应用市场。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改变游客接触和感知民族民间音乐的方式,促进传统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数字音乐文化产品,支撑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等,扩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
创新民族民间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民族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延续“师徒传承”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保留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原始风貌。但是,很多传承人已值暮年,而年轻人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度和兴趣不高,很难像老一辈艺人那样投入全部精力去研习精髓。常德市武陵区依托非遗传习基地、非遗进校园等平台培育人才,先后组建了5所小学生曲艺弹唱基地、常德市丝弦传习所等,并委托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汉剧高腔专项人才培养,依托平台、高校、文艺机构累计培养学员6000余名。应探索实施“政府引导+高校支持+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教育培养、企业搭建演出平台,完善学、研、产、承一体化过程,既实现产业增值,又真正留住民间文化精髓。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常德市旅游文化研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