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副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交汇融合
——读长篇历史小说《陶澍》

  岳凯华 姚璎晏

  长篇小说《陶澍》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重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者杨友今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作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重新审视身处从古代到近代转型时期的晚清名臣陶澍,以诗性的才情与考据的史料,浓墨重彩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生动地凸显了陶澍爱国、爱民、爱家乡的人格魅力。

  人生历程中聚焦和彰显特殊人格

  小说以陶澍波谲云诡的人生历程为纬展开线性书写和叙事。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君主统治时期,是清朝式微的转折年代,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不容小觑:封建社会固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白热化,帝主更替频繁造成的封建阶级上层的倾轧虞诈,贪鄙成风的官场风气甚嚣尘上。

  作品将陶澍置于这几类矛盾的漩涡中心,在事事掣肘,处处设绊的官场奋不顾身,力排群议,拉开了近代江南开发的帷幕,在兴利除弊,独辟蹊径的革新进程中彰显了历史上改革家如王安石为富国强兵而雷厉风行一般的本色。“倡行海运”“改行票盐”是前无古人的首创,助力林则徐广州禁烟、虎门销烟,进而展现了其爱国情怀和硬汉形象。

  文学是人学,而这里的“人”绝非一空洞的概念。作者着力于以忠君之情、改革之志、谋国之才表现陶澍的非凡人格,这也是该长篇小说刻画得最有力度最有寓意张力的地方。

  历史世界里打造和构建审美空间

  真实而不虚浮,丰满而不单薄,深刻而不浅露,是历史小说追求的造诣。这小说中,作者充分展现了他逆漂岁月之川的创作勇气和魄力,以及蕴蓄于历史变迁中的文化底蕴。《陶澍》的地理空间,覆盖了京都、湖广、两江等地,上至庙堂,下至乡野,无一不包;就生活空间而论,从品茶饮酒到诗赋书画,见才情,明志趣,形散神聚;就历史时空而论,以陶澍生死荣辱的生命史为线索,囊括了晚清的风云际变。

  全书于故事情节的起伏中呈珠联璧合之势,大致描写了陶澍激浊扬清,知人善任,在惩治贪吏、清算皖省财政、组织消寒诗社等事件表现的富于韬略的专才,在各种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盘根错节的名利场中百折不挠、激流勇进的行动与冲击力,一并宣示了宫廷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作者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高屋建瓴,叙事时简明扼要,析理时言近旨远,深入浅出,堪称雅俗共赏。

  作者调动瑰奇想象,运筹帷幄地处理了从直抒胸臆的诗歌抒情到客观冷静的小说刻画的过渡,而且把诗歌才华不露痕迹地展现在小说创作中。“三年旧梦京华路,咫尺今瞻白月光”“费尽心思多少力,网罗原不算经纶”……这些诗歌词曲的写作和穿插,不仅能够给作品文采增色,同时也是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写照,令读者回味无穷。

  文化图谱上潜藏和蕴含创作用心

  在小说布局上,作者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刻画了晚清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从帝王到形形色色的官僚、巨商、江湖侠客乃至于贩夫走卒们的抉择与命运。书中既有琴棋书画,又有尔虞我诈,力求使小说具有“史”的博大气魄与深刻内涵。

  小说以陶澍临危受命,解决重庆旱灾起笔,转而叙述陶澍生平,再依次书写陶澍阻断勒派、剿匪、治理水患、漕粮整改、整顿盐政、微服私访江宁和助力虎门销烟,在矛盾丛集、阻遏迭起的整改过程中匡扶社稷,不动私心,与穆彰阿、琦善及曹百万为代表的窳败的官僚集团对峙。诸如此类,作品采用正反对照搭建情节,烘云托月,突破传统历史小说写人的圭臬,某些章节以人物的意识流动来传达心理活动与故事走向,创作手法中外合璧,相得益彰,清代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经济得到了充分显现。

  历史小说是以人的精神、命运、人生体验与文化风俗、社会风情等多方面构成的多维立体的文学画卷。作者提到过陶澍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小说诸多章节的具体描写中阐释还不充分,其包含的“有实学斯有实行”的学术理念、正风俗清吏治的政治思想、“兴革务导大窾”的改革主张等,也完全可以用来调动情节、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假若具有这些衬垫,历史小说的审美空间可以更加广阔无垠,意境深远,单线推进而不显单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