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交能融合赋能湖南“一江一湖四水”水运网

  陈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

  我省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汇入洞庭湖、联通长江,全域性内河航道里程位居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形成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水系优势,使得我省在强化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上具有得天独厚条件。交能融合作为一种低碳、绿色、智慧的新型发展方式,可为“一江一湖四水”水运网赋能,助力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打造“低碳新通道”,创建全国内河航运枢纽中心。湖南地处国家内河长江川黔渝航运区、珠江粤桂航运区、京杭运河江浙航运区、洞庭湖湘鄂航运区、鄱阳湖赣皖航运区五大航运区中心,区位优势显著;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全省96.7%以上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河流通航里程达到11968公里,排在全国第三位;湘桂运河以湘江为主航道南北纵穿湖南约1000公里,将打通南北向跨流域水运大通道,可与东西向的长江水运大通道在湖南境内实现“十字”交会,国内水运大循环就此形成,有利于湖南深度衔接并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基本建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江、沅水为主通道的“一江一湖四水”航道网和“一枢纽、多重点、广延伸”港口体系,创建全国内河航运枢纽中心具备现实基础。基于此,我省应强化技术革新,将水运打造为“低碳新通道”。比如运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建设好湘桂运河,使其成为低碳环保典范: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围绕运河沿线布局能源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应用,降低长期运营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使用LNG船舶、电动船舶、氢燃料动力船舶,运河的装卸作业和辅助设施尽量采用电力驱动,不仅减少运营碳排放,同时促进交通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夯实“绿色水运网”,强化我省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3年,湖南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货运量占比分别为87.4%、2.2%、9.89%、0.005%,其中水路货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为此,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发挥全省水运资源丰富优势。深化港航、港产协同发展,加快洞庭湖、湘江、澧水、沅水高等级航道及沿线码头建设,形成“一枢纽、多重点、广延伸”港口体系,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打造沿江沿湖绿色产业集聚带、绿色物流示范点;促进临水布局发展适水产业、港区布点建设重点园区,形成“前港后园”港口、港区、物流园、产业园等互相支持、竞相发展的新局面;盘活存量港口资源,持续实施港航整合,加快已有码头改建扩建,统筹推进城陵矶港、长沙新港、虞公港、铜官港等组合港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应以交能融合进一步夯实水运的降本、提质、增效优势。加强港口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港口运营和停靠船舶提供绿色能源,并在船舶和港口设施中应用先进能源管理系统,注重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运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港口设施的电气化水平,减少船舶等待和在港口停留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注重多式联运和物流协同发展,推动水运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综合物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物流流程优化,实现货物无缝连接、快速转运,提高整体物流效率。

  建设“智慧绿廊道”,推动水运绿色转型升级。以“安全、便捷、高效、经济、包容、韧性”可持续交通体系建设为目标,在大枢纽、大通道、大网络建设中,以交能融合推动水运绿色转型升级。一方面,推进水运工程建管养绿色转型。推广使用电动或混合动力工作船舶进行航道疏浚、测量等工作,加大绿色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引进和研发力度,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养护工作;统筹推进既有码头和新建码头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港作机械和港内运输装备优先使用电、氢等新能源;通过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加强标准规范支撑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交能融合在水运应用,鼓励打造绿色航道示范样板、开展绿色港口等级评价,鼓励将船舶等运载工具排放纳入本地区自愿性减排交易。另一方面,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推动我省重要内河港口码头智慧化升级改造,推进水运基础设施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探索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水运融合管控体系,打通水运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信息网的数据壁垒,深化交通、用能、通信行为大数据挖掘分析,全面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广电子航道图的建设与运用,在航道沿线安装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建立全面覆盖的监测网络,开发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航道的实时监控、预测性维护和优化调度,推进船闸自动化运行与多级枢纽联合调度,提升船闸通过能力。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