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观点·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治是“扶不扶”的定心丸

  木须虫

  一名老人酒后骑车摔倒,路过的南京小伙杨帆主动上前帮扶,不料反遭老人及家属误解。经过调查,警方确认杨帆无责,还符合新出台的《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专项奖励办法》相关情形。5月17日上午,杨帆收到了见义勇为专项奖励金和鲜花。

  扶老行为引发的争议,主要在于是否存在侵权事实。有时候,实施扶老行为者既可能是助人者,也有可能是导致老人摔倒的肇事者。为此,不能简单用道德尺度度量争议,而是要用权威的调查来廓清是非。这起纠纷中,因被扶老人喝醉酒引发了误解,其子要求杨帆陪同老人到医院检查,很难判定其“讹人”的主观故意。而警方不但通过查看监控确定了真相,还依法对老年人醉酒驾驶非机动车辆予以处罚。同时,老人儿子也就误解杨帆作了道歉,警方则认定了杨帆见义勇为行为并予以奖励。

  “扶不扶”是由来已久的道德话题,“不敢扶”“不愿扶”、害怕“被讹”,很大程度反而导致老年人被“污名化”。事实上,刻意讹人者始终只是少数,而一些争议事件发生,其源头在于对所发生的行为认知模糊或存在误会。

  让更多人“敢扶”“愿扶”摔倒的老人,除了加强倡导、奖励见义勇为之外,更关键的是健全调查处理机制。一方面,在警务工作中,应旗帜鲜明给见义勇为者撑腰,及时受理、调查、处理扶人争议,依法维护各方正当权益,该奖励的奖励、该惩治的惩治,不和稀泥;另一方面,积极营造让见义勇为者“愿为”“敢为”“能为”的社会环境,比如健全城乡视频监控体系、完善社会监控视频调取机制,引导助人者存证、见义智为等等,激活社会的道德信任。让见义勇为者无惧争议,才是对其最好的“撑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