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湘江副刊·潮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辰龙赏龙源

    龙子鼎铭文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资料图片)

  柯云 安芳

  

  今年为甲辰龙年。十二生肖里的12种动物分别为十二地支形象代表,“龙”被列为十二生肖中第五位的“辰龙”。

  我国古人又以十二生肖对应各个地支,所谓龙月、龙日、龙时即为辰月、辰日、辰时。“辰”的甲骨文整体字形像缚蚌镰于指,本义为蚌镰。古籍记载,大辰星与前后相邻二星所连成的弧线与农具辰之圆弧形刃部相似,故而又以辰作为星宿的名字,即辰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的房星。“辰”字今常表示时光、日子之意,并且用作地支的第五位。辰时即清晨7时至9时,这时红日冉冉高升,与龙之腾飞之义暗合,也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今年甲辰龙年的龙月里有3个龙日,因此出现了3个“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分别在4月10日、4月22日和5月4日的7时至9时。

  龙是古代众多部族的图腾,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炎黄子孙们也自称“龙的传人”。

  其实,在很早以前,龙的样子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龙”的甲骨文字形像戴有王冠,本义为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身长且有鳞有爪有须,能腾云驾雾、变化多端。商代的青铜器和玉器多有以龙来作为花纹和造型的,最初都是蛇形。大概到了战国秦汉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在这一时期的文物中看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龙的大概模样。

  华夏人民素来爱龙,关于龙的诗联记载很广。《诗·商颂·玄鸟》:“龙旗十乘,大糦是承。”屈原《离骚》:“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问天》:“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焉有虬龙,负熊以游?”李白诗曰:“烛龙栖寒门,光照励志子。”

  

  神州大地,龙迹甚多。摊开地图,找到两个蔚蓝色的字体:龙源。从炎帝陵出发,我们循着罗霄山的余脉,终于找到了这片位于湘鄂交界处的高峡平湖。但泊船石阶下的老艄公却告诉我:这里不过是老龙吐出的涎水。龙源,还远在几十里外的老龙潭。

  于是登舟起锚。湖水在双桨下泛出绿油油的涟漪,一纤逝波如丝如线。掬一捧在手中,可以闻到马尾松的清香和凤尾竹的芬芳。从这清凌凌的波涛上,便可以知道龙源的林木是如何的苍翠、繁茂。船到湖心,水与天漫漫相接,蓝得令人心醉,湖仿佛就是滴下来的天,天宛如是湖映衬出的水,小船在这片蔚蓝中飞快地滑行……

  终于,复见一片绿影嶂嶂的大山,在远处的视野中浅浅地淡出,又浓浓地化入。老艄公叫了一声:“到了!”抬眼望去,一道突出的巉岩悬在半空,恰似隆起的雄性肌腱,几股绿色蛇身的瀑布直落下来,将深褐色的崖底砸出一个深堑,腾起扇面形的水雾,远远看去,那瀑布活脱是一条上承天宇下接平湖腾云驾雾的蛟龙。

  我的心中一阵狂喜,龙源,终于找到你了!正在诧异,老艄公下了船,直扑那瀑布。他顺着被激流凿出的岩坎,一寸一寸地向上挪动,烈日下的躯体像山棱线一般上下起伏,只要一步失慎,顷刻间就会随飞流直下的瀑布跌进深涧,粉身碎骨。老艄公已站在凌空突出的悬崖上,如同一尊渗透了所有人生秘密的石像。他那被瀑布洗涮过的双眼像鹰一样明亮而犀利地盯着我,准确地把一个青藤缠成缆圈抛到我的脚下。我被他的眼光盯得勇敢起来,把缆圈扯断,抛进了水里,然后向瀑布走去……

  “那就是老龙潭,也就是龙的源头!”老艄公告诉我。他的眼睛里有一种彻悟的静谧。

  山静穆,水缄默,我顿时大悟。多少代人为探索龙之源而寻觅,风尘不辱其身,坎坷不降其志,就是为了解我们民族的起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