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暖冬”活动,为孤儿学生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羽绒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各高校的“暖冬”活动,在保护困难学生的个人隐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发放暖冬羽绒服时,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出发放名单,点对点通知学生试穿和领取衣服,悄无声息地将学校温暖送到学生身边,充分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在举行“暖冬”活动时,有的在活动现场让学生戴口罩,或在发布活动照片时对受资助学生脸部进行“打码”处理,还有的高校通过发放“代币”的形式,让贫困生在学校小程序上任意挑选、搭配暖冬物资,充分满足自身需求。这样的资助方式,不仅让公益行为更人性化地实现,更体现着大学的温柔敦厚气度。
关爱贫困学生,是党和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一贯政策。但“贫困也是一种隐私”,过去,由于对贫困学生的心理体察不够,一些学校或要求学生陈说贫困家史,在公开场合自揭伤疤,或未经同意就公开其生活经历,无形中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二次伤害”。近年来,不少高校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妥,纷纷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向贫困学生提供资助。比如此前“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等举措,将温暖“静悄悄”地传递,既帮助了困难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呵护了他们的尊严,真正体现了贫困助学的善意。
善心之举的核心内涵,不仅是出于对受帮助者的一种物质救助,更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维护。我们乐见更多高校转变资助理念,将资助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好,做得充满人情味,把关爱实实在在地送到贫困大学生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