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新域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精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严天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资助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应助尽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同样形成了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但也存在诸如资助政策体系不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各学校资助资金不一、学校困难资助分配过分强调公平而造成不同班级受资助学生的不公平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满意度。鉴于此,应加强探索与实践,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诸多学习和生活困难,需要科学精准的手段。在省内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当前仍存在校内校外信息共享难、对象认定精准难、资助经费使用监管难、资助投入多元化不够、企业参与投入不多等问题。因此,必须以精准资助为出发点,加强科学化管理,完善资助评定过程,建立一个透明、高效、有序的资助模式。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与资助工作机制,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根据学校实际,完善好资助工作领导体制,建设好资助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以应用为导向的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构建以数字引领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实现对学生资助数据的全周期管理,以数字化、信息化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努力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资金分配精准、资助标准精准、发放时间精准;加强规范管理与资助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责任规范、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机构队伍建设规范,推动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资助方式上,可积极探索建立多元资助模式、运用新金融技术,更加安全便捷地将资助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

  发挥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效

  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工作进入新阶段。根据对省内高职院校1845名学生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显示,随着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等发生变化,资助对象、资助标准怎么确定等成为新阶段资助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意味着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转变。因此,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十分重要且急迫。

  一是做好资助育人的顶层设计。构建学校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载体、职责分工,保障资助育人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各关键要素的合理配置、全链条的高质高效运转。二是丰富资助育人内涵。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三是积极搭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资助育人平台。不断创新资助育人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强优秀受助学生榜样宣传,讲好新时代学生资助故事。

  坚守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方向

  党的领导是学生资助工作最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决定着学生资助工作的服务方向和使命任务。学校党委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领导好学生资助工作。从省内高校来看,各高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落实了资助工作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设有学生资助工作专门机构;将学生资助纳入了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资助经费,年初有预算,年中及时发放到位,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党委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强化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者的政治责任,真正把这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学生资助举措落到实处。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全面深入解读学生资助政策,提升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度,展示学生资助工作成效,及时将相关政策精神准确传达给资助对象,让学生及其家庭充分了解资助政策。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加强资助工作监管,确保廉洁资助,培养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PZ213770)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