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重症监护室里的医生最怕什么?脓毒症必定榜上有名。2月24日,在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揭晓的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脓毒症的致死机制研究”,就深入揭示了脓毒症的致死机理,为防治脓毒症提供了新思路。
获奖团队负责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吕奔介绍,脓毒症致死率极高。全球每年约有4890万人感染,其中死亡人数1100万,每4位患者中就有近1位因此离世。
此前研究表明,脓毒症为感染病原体后诱发的有害宿主免疫反应。“感染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但免疫工作过于迅猛,便有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吕奔说,什么样的免疫反应会在脓毒症中引起死亡一直是个谜。
2018年,一个分子途径被吕奔抓到了——在脓毒症中,肝细胞释放出一波“搬运工”HMGB1蛋白,它们没日没夜地将血液循环中的内毒素“搬运”到细胞浆,极大活化了细胞浆受体Caspase—11,从而使得细胞大量程序性死亡。
在临床工作中吕奔还发现,大量脓毒症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该障碍一旦形成,病人的微循环便会遍布血栓,使得血管严重堵塞,供氧供血不足,直到多脏器功能衰竭。
每每这时,吕奔的心情都会异常沉重。经过他和团队反复探索,最终证实了脓毒症患者免疫系统工作时,HMGB1蛋白转运内毒素,使细胞浆受体Caspase—11过度活化,从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继而造成脏器衰竭和死亡。相关成果连续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上发表,被国际同行专家评价为“出乎意料的重要科学突破”。
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吕奔团队惊喜地发现,临床上既往用于抗凝的药物肝素,能高效且选择性地抑制Caspase—11的活化。
“肝素能从猪身上大量提取,经济实惠,老百姓能消费得起。”这是吕奔作为一位临床医生的朴素想法。
吕奔团队基于真实世界的最新临床研究也显示,肝素对于许多脓毒症患者有着显著疗效。吕奔预计,该药物最终投入临床应用、广泛造福于众多脓毒症患者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