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杨铭
旗帜鲜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构建和谐语言生态,建议在民族地区建立“语言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普及通用语言的基础上,保留民族特色,多方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如果说普通话让人走得更远,那么,方言则让人记住根在哪里。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战略目标。2020年底,随着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的“语言扶贫”事业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全国普通话的普及率达到80.72%。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础和必然要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现状。党和政府为此不断为“语言保护”发力并出台政策。普通话、地方方言、民族语言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互相补充、滋养,可以长期共存,和谐发展。构建普通话与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多语共存的和谐语言生态,才能有效实现人、语言、文化、环境的和谐互动,乡村文化振兴才会有丰富的素材和多姿多彩的特点、特色。
语言文化资源既是构建语言和谐生态的要素,更是语言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切入点。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绕不开语言问题。湖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语言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是具有多语和谐共存、语言文化资源丰富且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示范区,以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推普和保护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并重。
语言也是生产力,树立新时代的语言资源观。振兴民族,意识先行。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语言意识、增强母语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目前在民族地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语言的经济属性:一是学习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便于沟通外界、异地就业、拓展市场等;二是传承并保护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将其与当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由此,应该积极倡导将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与乡村语言文化资源禀赋相融合,通过有效整合乡村语言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兴旺,如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文旅融合和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形态,并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推普与语言文化保护并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体两翼的文化重任。一方面,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水平是我国语言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基础路径和核心任务。通过加强语言文字教育来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提高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助力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方言、民族语言既为普通话提供养分,又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载体,需要科学保护。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民族语言文化的活力,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避免或延缓濒危方言的衰亡。可通过建设民族语言文化博物馆或口头文化博物馆等途径,抢救性地调查、记录、保存民族语言及口传文化,将语言资源入馆展陈并在馆内开辟母语学习区,通过诵、写、演、唱等形式传承当地语言文化资源,创新演绎使其进入生产系统,形成生产力,多形式多载体多渠道激发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经济活力。
尊重语言生存环境,构建和谐语言生态。人、语言、文化、环境密不可分,语言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十里不同音”,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基因密码,多语多言多民族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特点,也因此语言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必须以尊重当地文化和环境为前提,密切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通过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引导城市资源与乡村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基于乡土语言文化资源特点提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方案,并将其融入镇(乡)整体规划,使乡村真正发展成为荟萃乡土人文底蕴、集聚特色文化产业、焕发绿色生态文明风尚的理想居所。
(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