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为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因为它是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其次是因为它是中国的,是传承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强党的理论根基,蕴含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沃土,二者缺一不可、相融共生。
王晓鸣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结合”的战略高度精辟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厘清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的一把金钥匙。细细品味,中华文明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助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
中华文明涵养了中国共产党的“根”和“魂”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烙印着我们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古圣先贤敦品立德、修己安人、治国理政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内在力量。中华文化有着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蕴含其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具有时代价值。
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神圣职责,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共产主义理想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同伟大的中华文明结合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这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鲜明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的新概括,凸显的正是这一思想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
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熏陶之下,在长期历史奋斗中,中国人民培育形成和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当代忠实传人,在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独具特色的新的伟大精神谱系。
新中国成立前,有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有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进入新时代以来,有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既来自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也源于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启发了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思考、热爱思考、善于思考、讲究思考方法的民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典型的东方人思维,包括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等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思维方式。
中国共产党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非常重视科学思维方式,在传承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同时,十分注重吸收现代思维方式。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人间奇迹,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治国理政,着力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中华文明淬炼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艺术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人从来就不排斥斗争,不缺乏斗争精神。所谓不平则鸣,中华文明中历来就包含着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内涵,孕育了永不放弃、永不屈服、敢于同任何不平现象作斗争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遭遇危难之时,秉承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血脉,不断学习斗争的艺术,掌握斗争的本领,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接续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重大胜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各种问题叠加,各种矛盾凸显,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敢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华文明激发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
革命的原意是指革故鼎新、向好向新向善的意思,自我革命是指革命主体自觉、自发、自动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自省、自警、自律精神。《礼记·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强调“躬自厚”“求诸己”“内自省”“内自讼”,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后发展成知过必改、有过即改。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共产党正是将中华文明中的这种自警、自省、自律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蕴含着我们党持续奋斗、接续成功的精神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以刀刃向内、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颁布实施“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和队伍纯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高度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压轴的一条就是坚持自我革命。
中华文明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开放包容
绵延6000多公里、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生动印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在理念层面互相融通。吮吸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历来就秉持世界眼光,始终挺立时代潮头,积极与世界互联互通互动,注重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郑重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念念不忘、孜孜以求的梦想和抱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建设自己的国家甚至在经历极大的困难、遭受极大的苦难时,从来没有忽略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从来没有忘记对于人类的责任,从来没有停止对于美好世界的探索。
在新时代,我们一方面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朋友圈,另一方面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和践行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实际上,顾名思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为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因为它是共产党,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其次是因为它是中国的,是传承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强党的理论根基,蕴含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沃土,二者缺一不可、相融共生。
“树高千尺自有根,江河万里总有源。”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返本开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同当代文化相融通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用中华文明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
(作者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