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的基石。2022年,湖南县域以占全省90%的面积、71%的人口和54%的GDP,成为稳住我省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近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2022赛迪中部百强县”榜单显示,湖南20县(市)上榜“2022赛迪中部百强县”,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位列前三甲。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三个名列前茅的百强县也是城乡融合的“排头兵”,可见城乡融合对于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放眼全省,我省城乡融合发展尚面临空间融合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协同、公共服务不均衡、要素流动不畅通等突出矛盾。应聚焦短板精准发力,以空间融合为载体、产业融合为支撑、要素融合为动能、公共服务融合为保障,走出一条以城乡融合为突破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湖南路径。
以规划一体促进城乡空间融合为引领,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领域
规划一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与先导,旨在构建城乡功能凸显、优势互补、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空间形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关键是推动县域实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城乡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支持县域探索“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的片区乡(镇)村规划编制模式,优化县域经济地理版图。同时,打造多层级城乡融合发展节点。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强化集聚功能;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为重点,打造中心村,强化乡村承接功能,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枢纽、中心村为重要支撑的空间体系。
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为主路径,开辟县域经济发展新赛道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核心支撑,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可以培育出乡村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的“大口袋”,应吸纳产业向小镇有序集聚。如支持长株潭都市圈县域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规划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以园区驱动城乡产业融合,鼓励环洞庭湖区和湘南地区县域探索“园区联动镇村发展”模式;推动大湘西县域聚焦生态优势,集中连片打造文旅融合型美丽乡村,共建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同时,着力培育乡村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支持长株潭乡村聚焦长株潭都市圈市场、湘南地区乡村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需求,跨村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共建科技创新的第二空间、都市人的第二居所;鼓励环洞庭湖区乡村依托生态资源、大湘西乡村立足文旅资源,创新实施“乡村CEO计划”,探索“共享稻田”“共享厨房”“共享康养”等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
以完善城乡社会融合为着力点,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新环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旨在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推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深入探索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教育集团等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共建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打造“县强、镇活、村稳”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编制周转池”,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乡村医生“乡聘村用”,疏通乡村教育医疗人才堵点。二是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构建覆盖县、镇、村三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探索推广一站式、菜单式的文化供给模式。三是着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数字县域”“数字乡镇”“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可借鉴浙江未来乡村建设体系,支持花垣、双牌、韶山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市聚焦“一统三化九场景”,率先开发“乡村小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中西部未来乡村示范样板。
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主措施,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消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渠道是首要任务,可借鉴山东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模式,全面畅通“农民变市民、市民变农民”双向渠道;推动县域落实“人地钱挂钩”机制,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平江、慈利等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招引新农民、新乡贤、新艺人、新移民“四新”群体投身乡村振兴。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总结浏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完善“三权分置”,探索“点状供地”“混合用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借鉴义乌“集地券”经验,支持县域探索“台账式登记+政府兜底回购+交易流转”模式,实现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推广“共享农屋”模式,激活闲置农房使用权,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养老等多元化业态。推动工商金融资本下乡挖潜能。立足资源禀赋,采用“工商资本+合作社”“工商资本+土地流转”等方式招引工商资本下乡;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整村授信”,探索“银行+村企合作基金+企业+农民”等金融模式,创新“纳税信用共富贷”“乡村E贷”等金融产品,破解农村资本供给瓶颈。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民建经贸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