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荣 聂 沛 夏文辉
日前,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全国第五!
消息一出,南华人为之振奋。
南华大学的前身之一是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是我国铀矿冶第一学院。作为国内最早设立核专业的高校之一,南华大学从历史的荣光中走来,不骄不躁,深耕核领域,潜心做研究,交出一份又一份“硬核”成绩单——
是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氡实验室是IAEA和国际氡计量计划组织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ICRU氡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是国家唯一授权的高校实验室;“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人才集聚,实力“硬核”。南华大学依托“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的学科布局,大力实施一流学科领军人才汇聚工程、青年人才未来工程、战略科学家引领工程等三大人才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核科学与技术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待遇事业双留人,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对高校而言,人才不仅是首要资源,也是决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如今,国内高校纷纷加速引育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的步伐。
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坐落在中部地区的南华大学脱颖而出。
近3年来,南华大学引育96名高层次人才,仅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就引进国家级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芙蓉学者等省部级人才3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1个。
谈及人才引育的秘诀,南华大学副校长于涛表示,这得益于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
2019年以来,南华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重视程度推到全新高度。重新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划分为学科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创新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等5个层次,配套3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和一系列优厚待遇。
以待遇留人更要以事业留人。“我们学校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最早、学科建设最全,涉核领域的各类资质也齐全,平台和基础都很好。”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立宏介绍,学校与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实验和教学便利,开车15分钟就可以做实验。
高待遇、优服务、好平台,南华大学成为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优秀人才的首选地——
去年,国家级人才韦悦周教授,带着科研团队一起加入南华大学。团队成立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聚焦“乏燃料后处理研究”“核废物最小化及环境治理”“核医同位素开发”等3个方向,开展基础和创新研究。加入南华大学以来,该团队申请获得了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南华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论文。
国家级人才刘龙成教授回国后加入南华大学,成立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研究中心,重点聚焦“先进放射性核素分离固化与提取技术”“先进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功能材料”“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数学模型研究”等3个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在核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头雁”的带领下,南华大学打造出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团队,为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创新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让人才各尽所能,重大创新成果频现
申报教授职称、调整高层次人才评定档次,这是南华大学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教授宁顺艳,除了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这段时间在忙的两件大事。
从副教授到教授,一般来说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宁顺艳只用了3年,便具备了破格申报的条件。“学校给了青年人才很多机会,带我们走访企业,帮我们搭桥牵线。在我申报科研项目时,有什么要求也可以直接和学校提。”33岁的宁顺艳主要研究领域为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已主持了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用好人才,成果频现。近年来,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有组织创新,让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显风采,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刘列教授领衔研发了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创新性提出可扩展的模块化激光器设计方案,突破超大功率的激光输出头重大难题,解决多项激光器研制“卡脖子”技术,为核设施管道的焊接、放射环境下核设施的退役拆除、核污染元器件的表面去污、高放废液的玻璃固化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肖德涛教授团队发明的氡/钍射气及其子体测量的关键技术与成套仪器,解决长期无人值守氡/钍射气连续灵敏测量、单滤膜钍射气子体连续测量、土壤潜势氡浓度快速测量等一系列“测不了”的瓶颈问题,以及氡/钍射气瞬时浓度连续测量、任意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就地快速测量、区域氡释放量测量等一系列“测不准”的瓶颈问题,为国防地下设施辐射环境安全保障、铀尾矿库治理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邹树梁教授领衔的南华大学核设施应急安全作业技术与装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核设施应急抢险与作业机器人,解决了放射性环境下的远程操作、辐射屏蔽和电子元器件抗辐射加固等技术难题,已成功应用于不同核设施退役和核事故应急等复杂放射性工作环境,在核设施应急救援与抢险、核设施退役拆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有平台、有空间、有用武之地,在南华,干事创业劲头很足!”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汤贤说。
深化科教融合,大批优秀学子深受欢迎
坐拥3篇SCI、看目录就能说出教材内容……近日,保送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南华大学学霸李楚豪,刷屏南华人的朋友圈。
李楚豪是南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19级本科生。他课程平均成绩90.55分,稳居专业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南华大学一等奖学金……
李楚豪在南华大学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南华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两弹一星”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筑牢专业基础,深化科教融合,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的南华学子。
刘佳宁获国家奖学金“全国百佳”;黄钰贺获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胡芳俊获全国“核+X”比赛一等奖;67人获国家奖学金、省百佳大学生党员、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0余人获国家、省级“互联网+”“挑战杯”“核+X”等大赛奖励。
“以奖励学、以赛促学,我们还鼓励本科学生多跟导师进实验室做实验,提升科研能力。”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晓冬介绍,该学院三个核工程类专业全部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毕业生深受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欢迎。
近3年来,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在校本科生发表论文135篇,获专利授权39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77项。其中“反应堆与核动力”科研团队的本科生2020年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其中2篇发表在国际核能领域内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期刊之一《核能年鉴》论文,被评为该杂志近3年被引用最多的论文;2019级本科生冀南在中国卓越期刊《核技术》2022年第9期发表封面文章,让核行业对南华大学再次刮目相看;刘敏老师科研团队本科生编写了海森堡-伊辛磁性模拟软件和穆斯堡尔谱拟合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基于这两个原创性软件,本科生团队在2021年和2022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