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 成 甘秀珍
黄金茶沁人心脾,酒鬼酒香飘万里。苍茫的武陵群山之间,山有灵、水生韵,大自然以其独特的笔法、奇妙的构思,精雕细琢出一方神奇多彩的山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州既要绿水青山,全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森林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已经成为全国最绿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
湘西州也要金山银山,已建成全球最大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中国黄金茶之乡”和全国优质烟叶基地;拥有1517处历史文化古迹、172个传统村落、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321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近年来,湘西州矢志以“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护美绿水青山
天刚蒙蒙亮,龙山县永龙界林场护林员田昌辉就匆匆出门,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
“过完年就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今年59岁的田昌辉,1986年9月从部队退伍。同年10月,龙山县永龙界林场正式建场,老田变成林场的一名护林防火专干,成为第一代林场人,36年来从没挪过窝。
30多年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荒山,兀石覆盖,绿色难觅。如今,这座海拔1100米高、面积近2万亩的永龙界林场已是绿水青山,林木苍翠,鸟鸣山涧。
“1986年建场之前,永龙界上的山是光秃秃的,一到冬天,到处可见刀砍火种的痕迹。”老田回忆说,“那时《森林法》刚颁布不久,老百姓也不知道什么叫生态环保。当时我觉得,山上的林木这样遭到破坏,那是对子孙后代欠下的债。这个债决不能欠!”
除了防火和巡护,老田和工友们还承担着绿化补植、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林道维修和防火线清理等工作。此外,他与场里的护林员们组建起造林班,每年封山育林1000亩以上。
就这样,不到10年时间,经过田昌辉和林场同事们的艰苦努力,这片荒山有了大片绿色,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林场里群山叠翠,珍稀动植物时有发现。
如今的永龙界林场,植被茂密,松杉成林,森林覆盖率达99.9%。2013年,永龙界林场正式成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建设基地。
田昌辉的故事,是湘西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的一个缩影。截至2021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24%以上,有林地面积1349万亩,累计完成生态护林员选聘8993名,为“绿色湘西”保驾护航。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多年积累的生态发展基础是后天的努力。如何让生态成为最大优势、让绿色成为最美底色,凝聚着一代代湘西人的共识和奋斗。
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湘西州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就发源于湘西州北部的龙山县大灵山万宝峰。
这里是湘西之巅,最高海拔1737米。独特的海拔落差,孕育丰富的物产,享有“金叶之乡”“药材之乡”“生态之乡”的美誉。
无限风光在险峰。伫立“湘西屋脊”——万宝峰顶,凝望红日喷薄而出,层峦云蒸霞蔚,万壑流岚涌动,思绪刹那豁然空灵,洞明世间万象变幻,看清万物众生源头。
随着四季轮转、色彩变幻,如同如梦如幻童话般的仙境,让人惊艳叫绝。“生态大灵山”“多彩大灵山”“雪域大灵山”,也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众多户外旅行、文艺摄影爱好者,夏避暑、冬赏雪的休闲创作胜地。
在湘西州南部,多情沅水在泸溪县境内徘徊40多公里,留下1158.8平方公里的沃土,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因水而居,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如今,这座滨水小城,正挥舞如椽巨笔,推进以水兴旅,做优做强水文章,培育壮大水经济。
泸溪县全面推进城乡绿色、融合、协调发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泸溪武水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获评“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奖励县、全省禁捕退捕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依托水经济带动,泸溪县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实施浦市古镇旅游业态、下湾遗址公园、古建筑保护修缮等项目,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镇”品牌;推动马王溪七彩花果园、狮子山葡萄沟、新寨坪栖迟谷等乡村游景点提质升级,高规格举办葡萄采摘节、油菜花节和白茶采摘节等活动,让乡村游激发更大活力、焕发更大生机。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走进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永顺县小溪镇小溪村。溪谷空气清新,四处瀑布飞挂,山间土家木楼,鸡鸣犬吠,民风淳朴。
这个以原始次生林、峡谷、峰林地貌为主的村落,森林覆盖率达到95%。
进一趟小溪村,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风正起航、沿着清澈的酉水河迤逦而行的诗情画意,是翻越险峻山峰、绕行崎岖山路后抵达秘境的成就感。巨树参天,古藤缠绕,裹挟着悠悠岁月的印记,在天地间铺展鲜活的绿色,静静地展露湘西州建设美丽乡村的“小溪气质”。
进一趟小溪村,是一种奢侈。山中一日不觉长,十年尘涴卧云身。在小溪的密林深处从容行走,人与自然皆是如此深沉、淳朴、鲜活……静心领略密林深处澄静空明的意境,在对原始色调的崇拜中顿悟。一切美好,在这里都以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姿态存在。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权威专家学者考察论证为中南十三省唯一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天然资源宝库。
在小溪村的地理文脉中,多条山涧溪水从历史中缓缓流出,涵溶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气质,穿过高山峡谷,给原本浑雄厚重的湘西文化,注入了更多水之灵气。
身在小溪,听泉水叮咚,看人们往来种作,见游人怡然自得,可以感受到这里山民出世的隐而不发,也能感受到他们入世的满腔激情,游客也在“出世”“入世”间自由切换。
昔日的酉水号子在码头重现,古老的血脉在这里颤动绵延……那些经历岁月的洗礼有些缥缈的故事,那些正在发生的“最美乡村”故事,吸引着人们来密林深处的小溪攀登、探险、找寻。
停止伐木、自然封育、草畜平衡、生态养殖、产业升级……湘西州不断放大生态优势,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一座座城镇、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做大金山银山
巍峨耸立的吕洞山脚下,黄金大峡谷中的冷寨河清澈见底,鱼虾嬉戏。沿岸杨柳依依,鸟鸣迭起,苗族民居特色浓郁。
黄金村是保靖黄金茶发源地,目前全村共发展茶叶面积3万亩,年产值接近3亿元。站在高处远眺,万亩茶园尽收眼底,仿佛进入了一片茶的天地:平畴的田野是茶园,起伏的山峦是茶园,凹凸的沟垄是茶园,为群山穿上深绿的百褶裙。
保靖,全县近30%国土面积纳入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拥有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靖酉水国家湿地公园、吕洞山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入选“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被赞誉为酉水河畔的“威尼斯”。
保靖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最美底色来呵护、最大价值来经营,发展保靖黄金茶、油茶、柑橘30多万亩,全力建好保靖新时代“富春山居图”。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正在保靖大地徐徐铺开。
湘西州地处北纬27-30度的武陵山脉腹地,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是著名的土壤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三带”交集区,所产茶叶品质优越,口感独特、芳香四溢,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目前,全州茶叶面积达91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77.58亿元。
湘西茶叶自古有名,“古丈毛尖”唐代入贡,清代又列为贡品,“保靖黄金茶”更有“一两黄金一两茶”之说,古丈籍歌唱家何纪光把《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
走进古丈,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是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远远望去,到处是茶丛茶垛。坪场里、屋后面,坎上坎下,左左右右,都方方溜溜地栽了一排。阳台上的花钵里,小小的几丛绿色,常常是剪了又长,长了又剪的茶叶。
徜徉在沅水明珠画里泸溪美轮美奂的景色中,如画般的绿水青山、如诗般的慢闲生活,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
距离县城5公里的红土溪村大山生态农庄,游客川流不息。网红桥、水上乐园吸引了不少家庭自驾游玩,“大山”农家菜、民宿更是接待了不少来自州府吉首的游客品味、体验。
很难想像,如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的休闲农庄在2019年前竟然是山体裸露、粉尘飞扬、行人捂鼻而行的采石场。
采石矿场停止开采后,2年多来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种植红豆杉、紫玉兰、杨梅、樱桃等绿化树种和水果5000多株,播撒花种33000多平方米,利用废弃矿坑修建了水上乐园、网红桥、休闲亭等接待设施,搞起了采摘园,办起了农家乐,做起乡村民宿。曾经寸草不生的矿山恢复了绿色,也为曾经的采石场老板,现在的大山生态农庄“庄主”张大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采石破坏生态、污染大,老百姓埋怨多,并且石山总有挖完的一天,比起挖山采石,农庄利润低,收入少,现在经营收入虽比不上炸山采石,但长久可持续,周边群众认可。这里平时主打餐饮、民宿、水果采摘,夏季时节水上乐园更是人满为患,目前正在打造盘瓠万花谷、灯光酒吧。短期和长远相比,我更喜欢目前矿山转型后的经营模式。”聊起农庄,张大山颇有感慨。
一片片莲叶田田的荷塘沁人心脾,鸟语花香的动植物观光园逸趣横生,太空鱼、小龙虾垂钓为城里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乡村休闲体验……吉首市马颈坳镇榔木村曲径通幽的荷塘小道上,一盏盏油灯式路灯依次排列,营造朦朦胧胧迷人夜景。在连绵起伏的山头上,绿满山坡的“茶海”层层叠叠,湘西黄金茶博览园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绿色大地上。
榔木村是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钢火烧龙”传承地。“钢火烧龙”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地群众每逢正月十五都会举行隆重的“烧龙”仪式,成就了当时最美的“夜景”。而今天,榔木村利用乡村生态优势打造新的“夜景观”,舞出不一样的“夜经济”。
“过去榔木村种椪柑,现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茶叶产业。”榔木村村支书石文峰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榔木的目标,就是通过思想转型化、农业精品化、农业工业化“三化”,实现“三园”——远看大茶园,近看大花园,实际是农村与城市人的乐园。
“趁势而上”的不止榔木村。
土家原始古村落永顺县洞坎村抓住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洞坎”“生态洞坎”“魅力洞坎”,建成全省最大的“竹梅山寨”,绘出一幅“竹在林中生、梅在竹中留、鸟在梅间鸣、人在画中游”的生动图景,乡村旅游红红火火,集体经济实现井喷。
峒河之畔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吉首市矮寨坪朗村,珍视天地与先人的馈赠,成立了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打造出“坪朗豆腐”这一传统美食名片,在延续古朴和谐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吸引着游客朋友纷至沓来。
“半坡部落”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借助“中国传统村落”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游,从“待字闺中”的苗乡村落,蜕变为人间仙踪的“网红打卡地”,解决了当地232人直接就业,让村民实现了“打工不出门,致富在家门”的愿望。
清水江畔,花垣县边城镇隘门村,以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边城》为文化依托,以茶峒古镇、翠翠岛、官道沿线等景点为基础,着力打造“山、水、人、城”为一体的宜居古镇、特色古镇、文化古镇和民族古镇,使一山一水体现原味,一桥一路展现风味,一街一坊彰显韵味,努力打造外在美丽、内有神韵的美丽边城,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带产,使古老边城走向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湘西州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2021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