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定局 李晶鑫 陈志强
一盏盏“小橘灯”挂满山山岭岭,一片片金黄的稻浪此起彼伏,一批批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金秋时节,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在雪峰山下徐徐展开。
位于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曾属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原贫困人口至2020年10月全部脱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以更严的作风、更实的责任,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上,该县县委书记吴韬的讲话催人奋进。
“美丽庭院”扮靓“美丽乡村”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条条村组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种上鲜花和绿植,我们的美丽庭院一点也不比城市公园差。”金秋时节,洞口县雪峰街道天井村党支部书记谢友贞指导村民进行“美丽庭院”升级改造。
谢友贞介绍,今年以来,该村陈家、孙家、天井坳三个院落得到了“美丽庭院群”创建的项目奖励。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引导村民将自然风光、村规民约、丰收场景等绘制在外墙上,为扮靓美丽乡村增姿添彩。
“美丽庭院是撬动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袁云华介绍,近年来,洞口县按照环境“净而美”、功能“全而优”、产业“特而强”、秩序“和而安”的要求,大力推进“美丽庭院”“示范庭院” 及“美丽庭院群”的创建活动,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精致精美,坚持乡土乡情,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强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文明乡风培育,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按照“自发、自建、自管”的原则,组织村民积极开展筹资筹劳筹料,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村民自愿参与、自己建设、自我管护,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入秋以来,毓兰镇桥头村1组王升等35户村民,靠“自筹+补贴”的方式,让一座座“美丽庭院”扮靓了“幸福乡村”。
今年,该县共安排2150万元项目资金,在全县创建30个“美丽庭院”、5个“示范庭院”、2个“美丽庭院群”,因地制宜创建一批村庄绿化、水体净化、地面洁化、田园美化、空间序化、民风淳化的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丘岗模式”打造“丰产粮仓”
“虽然遭遇持续干旱,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育秧工厂,晚稻长势喜人,稻穗饱满,亩产较去年还有所增加!”10月10日,看着高标准农田里金灿灿的稻谷,洞口县毓兰镇瓜铺村种粮大户李松业不禁喜上眉梢。
近年来,洞口县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创新农田建设、管护、运营体制机制,解决农田建设投入不足、管护不到位等“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创建农田建设“丘岗模式”示范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丰产粮仓”。
据了解,2011年至2020年,该县共投入6.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创建了全省农田建设“丘岗模式”样板。
2021年,投入1.3亿元,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8.23万亩,打造瓜铺、福田、青元、峙山等4个“集中连片、系统治理”示范片,为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土地集中成片流转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紧紧围绕“三区一中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的粮食生产要求,抓实春耕备耕工作,不断拓宽粮食产能之路,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7.6万亩,粮食总产量49.12万吨,同比增长4.27%,并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督查激励奖,为乡村振兴开好局。
今年,该县统筹安排5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发展。以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依托,全面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探索“农机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在12个乡镇新扩建19家育秧工厂,推广集中育秧和工厂化育秧,并实施6万亩机插秧和有序机抛秧试点,以点促面,形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达到节本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为我省湖区以外第一个机插机抛6万亩以上的县。“古镇珍米”“西中稻鸭米”等4种大米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
做足农村土地新文章。成立了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城投公司控股,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成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公司,按照挂牌流转、协商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的方式,专业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收储、流转、处置工作。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4万余亩,单宗集中连片最大流转面积3000多亩。
此外,该县还重点打造了茶铺管理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洞口县鼎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省级特色产业园。同时,着力增强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积极发动5家省级、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千企兴村”行动,新建(提质)茶叶基地1000亩、油茶基地600亩、柑橘基地2400亩、优质稻基地1536亩。
“积分换项目”创新“社会治理”
干净整洁的沥青路,色彩斑斓的文化墙,花木掩映的民居,村级文化服务中心里乐曲悠扬,文化广场上舞姿蹁跹……金秋时节,走进洞口县温塘村,处处焕发着文明和谐、幸福安康的新景象。
“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风文明的主体。通过推行‘积分换项目’的新机制,有力激发了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驻洞口县温塘村工作队长胡昌林介绍。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率先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社会帮扶网“我们村”平台,按照“我”“我们”“我们村”三个递进层次定位,创新推出“积分制”管理模式。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我们村”乡贤爱心菜园和“线上村委”。如今,已建起3个柑橘基地、南北文化板栗园、户外剧场、400米特色文化墙……
近年以来,洞口县探索出以“积分换项目”的新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中以“零事故、零非访、零发案、零违建、零污染、零疫情”为积分基础,以创建“六零”村(社区)为载体,在信访领域先行先试,一大批矛盾纠纷被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探索了有效途径。“六零”创建工作在全省、全市推广。今年,该县信访维稳工作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11。
为倡导节俭治丧新风尚,该县还大力推广丧事简办“三个3”模式,明确村内所有丧事均由3名理事参与操办,吊唁时间不超过3晚,费用开支不超过3万元。各村纷纷将“三个3”写入村规民约,并同步推行主动报备、宣传引导、台账管理、全程跟踪、典型带动等“五项制度”。目前,“三个3”治丧模式蔚然成风,基层党员干部带头落实,村民的支持率高达99%。
“文明新风,从我做起。”该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签订承诺书、个人事项申报等方式,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表率。同时,立足百姓的生产生活特点,利用文化广场、宣传长廊、“我们村”数字平台、文化活动等文化阵地载体,倡导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等社会文明新风尚,并把社会治理“六零”创建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三个3”纳入《村规民约》,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营造文明乡村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