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冰鹤
今年诺贝尔几大科学奖项已揭晓,虽然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奖,但毫无疑问的是,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密切相关。来自法国的阿兰·阿斯佩、美国的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以及奥地利的安东·塞林格三位科学家因在量子纠缠实验、检验贝尔不等式、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中国科学家潘建伟恰好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塞林格正是潘建伟在奥地利留学时的博士生导师。
得知获奖消息后,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非常振奋。在把获奖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潘建伟等中国科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卫星量子通信方面,我国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星地量子通信,首次实现了洲际量子通信,充分验证了基于卫星平台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20年,潘建伟和陆朝阳等学者研制成功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推动全球量子计算前沿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九章”是继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之后,我国首次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潘建伟等中国科学家作出了如此重要的贡献,为何潘建伟没有与其他科学家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诺贝尔奖评委会特别重视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以及一项诺贝尔奖项获奖者不超过三人的规定入手。从原创来说,潘建伟的导师等三位科学家是最主要的贡献者,潘建伟自然靠后一些,再加上不超过三人的规定,潘建伟被排除在获奖者名单之外就容易理解了。
也有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潘建伟的工作更多的是倾向于应用,比起应用科学,诺贝尔奖更偏爱基础科学。诺贝尔奖的授予向来是非常谨慎的,对只是基础方面研究,但缺乏有效的实验证据和实际应用前景的成果不会轻易授予。基于此,也正是因为“墨子号”及“九章”的出现,让很多人看到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飞跃性发展和广阔前景,三位科学家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便多了一份顺理成章。
诺贝尔奖的“光环”固然十分诱人,但它说明不了一切。潘建伟和他带领的团队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经历已经让国家倚重,让人民敬仰。而这,正是近年来中国量子科技飞速发展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