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川
收到甘建华君寄赠的《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心里禁不住一阵欣喜。深黑底色的封面上半部,洛夫先生笑容灿烂,棕黑相间的图像色彩与底色融为一体,与下方银色的书名非常和谐。木刻头像出自版画名家张宗秋之手,书名题签者则是海内外闻名的历史学家唐浩明。
这部诗集是全球第一本用诗歌纪念诗人洛夫的合集。一位卓越的诗人去世了,用一本厚达300多页、有182位作者参与其盛的诗集来缅怀、纪念他,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是一种不常见的文化现象。正如书中一首诗的标题所言:“以诗歌报之人间的,当以诗歌回报之”(刘雅阁)。
读这部诗集最强烈的感受,是海内外诗人集体用诗歌形式,表达对诗人洛夫的爱戴、敬重与仰慕之情。
首先是衡阳的父老乡亲与洛夫割舍不断、血脉相连的故乡情。两岸通航以后,从1988年开始,洛夫先生前后八次回乡探亲,他的乡愁诗《边界望乡》《河畔墓园》《家书》等,家乡人们都耳熟能详。
洛夫先生去世,家乡的诗人用诗歌为洛夫送行。洛夫故居燕子山举行了全球第一场追思会,诗集中有诗记录下来:“但今天,我木讷无言,如悲伤的火山/打开诗篇,抱紧漂木上之天涯美学/以及雨水、落叶、泪滴与香火/在这个阔大的春天,天地彻底衰老”(法卡山《虚构的远行》)。家乡人在燕子山前用黄菊花表达对洛夫深情的思念:“而您永远/是经典中国诗歌的样子/永远微笑着,一语不发/永远定格在故乡,在春天/淡淡的菊香里”(陈群洲《黄菊花》)。
洛夫的诗也深刻影响着后辈学子,“彼岸扑面的风中/我梦见自己/学着洛夫将家乡的香樟做成漂木”(陈学阳《在故园心诗歌讲坛旁听》)。洛夫,与衡阳的名字紧紧维系在一起,诗成为搭建家乡与游子的桥梁与纽带。
缅怀洛夫的诗歌不仅来自其家乡,诗集中的作者囊括了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日本、澳洲、德国等地的知名诗人,以及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诗人读者。他们的诗告诉人们,洛夫的诗歌跨越时间:“恒久的星星/照亮半个世纪/及之后无数个世纪”。台湾诗人牧羊女心中的洛夫就是一颗恒久的星星。洛夫的诗跨越空间:“一篇白云依然无乡/今日无边漂木们竟已成团//儒雅的教诲/优美的书法/叫人怎么能忘?//你,洛夫/就是我们的/诗与远方”。旅居加拿大的老画家程树人这样说。
洛夫的诗不仅是中国当代新诗的经典,亦是全球华语诗歌的经典。披读这本诗集,会发现许多诗作中对洛夫诗的品鉴、仿效与点化,从中可以进一步领会到洛夫诗的生命力,以及对华语诗歌的影响。这是阅读此诗集的另一个维度。
从两百多首诗中,我们读出了对洛夫诗丰富多样的阐释:首先从诗中读到洛夫诗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我知道您家住唐宋/与李贺是邻里/每每石破天惊时/落下满地诗句”(山城子《我知道您家住唐宋》)。“而在今夜的西湖之外/写诗的你笑吟吟地端坐在现代/而读诗的我们/已经回到开元盛世”(郑春霞《你的银发从唐朝闪耀到现在》)。洛夫的诗植根于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精髓。
阅读诗集会发现没有一首重复诗题,许多诗作者将洛夫诗中的诗题、意象、名句加以引用,或者嵌入、点化到诗作中。类似于中国古代诗词中之用典,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洛夫诗中的意象在众多诗人笔下游走。正如沈奇诗中所写:“瞧你那头颅哟/千禧年的头颅/仍壮硕红亮如石榴/随便取出一个意象/便可令诗的中国/粲然而悦”(《你那颗千禧年的头颅》)。台湾诗人杨平的《吊洛夫》28行诗句中,嵌入洛夫的诗题名就达17个,而且极为贴切自然。
还有特种句式,如“因为风的缘故”,被点化为“因为——的缘故”;“烟之外”,被点化为“——之外”的句式,在诗集中俯拾即是。如陈广德《那池荷——悼洛夫》,用洛夫诗中的意象荷作为象征,把“烟之外”的句式,点化为“窗之外”“石榴之外”“雪地的秋千之外”,期盼那朵白荷能调头回来。
从诗集还读到海内外诗坛用诗句对洛夫的评价:“一朵漂泊异乡的云/神一样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也存在我的心里”(高宏斌《漂泊异乡的云》)。“魔歌唱晚,漂木已远/惟铿锵的华采遗留人间/杜鹃泣血,诗界同悲/而那人恒在烟雾中”(舒然《缘悭一面》)。从这些诗中读到的是,洛夫的名字不仅属于现在、属于中国,它超越时空,是恒久的星星,华彩遗留人间。
这本诗集不仅仅是一本纪念诗集,总体看来也是一本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诗歌选本。
【《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甘建华、王锦芳主编,甘露道出版社(台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