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然生发与有效的抵达

  袁姣素

  写作是件苦差。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适应它的体质,要有对语言的天生敏感度,在天赋加勤勉之外,还要冷、热板凳都坐得,不骄不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淡泊名利;要学会在孤独中思考,耐得住寂寞。能坚持到最后的,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但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

  要会阅读。众所周知,创作与灵感有关,也与阅读息息相关。对灵感的捕捉往往就是转瞬之间,能及时抓住就抓住了,相信大多数的写作者就经历过这样似曾相识、稍纵即逝的苦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但阅读不同,阅读可以让自己安静,思考书里书外的众生,遇到可心的书籍,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于写作者而言,阅读与写作是鸟之双翼。

  而阅读也有阅读的技巧。古今中外,书海浩瀚,接受文化的洗礼不能一叶障目,要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格局与姿态。但也不能良莠不分,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要懂得在阅读中思考,要有选择、有营养地阅读。再细分一点,阅读跟自己气质与风格相近的经典与精品,做到理解和领悟。我们读了一部作品,要思考这部作品用现实生活或者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迪,诠释了某种精神、道理、情绪、情感等等,懂得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

  如今网络发达,现代人都不怎么读书,但也有嗜书如命的人。不是说汗牛充栋,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大量阅读之外,对少量适合自己、可弥补短处的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细读之下要能融会贯通。细读之外当然还有粗读了,粗读可以不达到知音之默契,如伯牙子期的高度,但最基本的标准还是要有。不说理解它的宏大结构、布局、构思,人物,主旨反映,价值意义等等,但读后对作品的共情力还是要有所领悟,换言之,我们达不到这个高度,至少在心里要有个评判优劣的尺度与标准。

  一个好的作家,可以不是评论家,但一定会是好的鉴赏家,能目光如炬,有识金断玉的功力,这样的阅读才能自然生发,才是有效的、走心的,才能抵达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因此,对作品的鉴赏力,也是创作必不可少的功课。

  要有敬畏心。写文字的作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举头三尺有神明,写作者的神,当然是文字,是语言。只有敬畏,方葆虔诚。

  汪曾祺在创作经验的分享中一直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好比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可见在写作过程中,语言的敏感非常重要。从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浑然天成的美,诗性的张力,看不到一点刻意雕刻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而然。这种意境之美,就是语言的神奇魅力。如水般的语言,是写作的看家本领,亦是文学潜移默化的艺术功力。

  写作切忌粗制滥造,对语言要有洁癖。一篇作品完成后,不要急于发表,要放上一段时间,再回头去看看,会发现又有不同的想法。好作品有时候也是修改出来的,每一次的修改会有不同的领悟,直到无法修改,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长篇小说《白驹过隙》修改过六稿,当我还想要做一些小的调整和修改时,出版社那边已经进入了出版印刷阶段了,让我心存遗憾,也更加懂得了修改和作品需要时间沉淀的重要性。

  有好些作者,一年出个长篇,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其实作品不在多,而在精,要追求经典,写一部,是一部,写一篇,成一篇。写作也是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阎真先生对作品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七到八年出一部长篇,每写一部长篇要做近两千条笔记,可见在社会调查中做足了功课,再反复酝酿,构思成文。这些前提准备是必要的,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再一气呵成,足见他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所以他的每部作品都有其独到的思想与功力,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应。

  要有技法创新。写作也是讲点技法的。写一篇最简单的记叙文,也要平中有料,直中见曲,一篇文章才会有点意思。

  王鼎钧讲的直叙的技巧值得我们琢磨:每一代都有许多有心人。有心人发现,某一篇记叙文所以生动,多半是因为那件事情本身生动。某一篇记叙文所以平板,多半因为那件事情也平板。事实既难以左右,那么文章也就各有不同的命运:众人爱读或不爱。事情为什么又有平板或生动之分呢?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生动的呢?有心人加以比较归纳,找出许多条件来。

  条件可能很多,多得我们一时无法消受,其中最要紧的,也许只有三项,就是:起落,详略,表里。三者有一就很好,倘若三者兼备,那真是“文章本天成”了。李元洛先生的《写着写着几千年》就有着“文章本天成”的况味,值得我们细读,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神盛宴于一体,对写作者大有裨益。如是爱好小说写作的朋友,可以学习阎真先生的《小说艺术讲稿》,这本书提炼了他毕生的文学经验,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如何鉴赏小说,如何写好小说的技法与宝贵经验,如是细读,定能开启心门,助益良多。

  写作也如吃饭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口感不同,领会自然也是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还要多学习和探索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不老法宝,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定会是一种自然、有效的抵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