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
路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林散之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其一,他与传主是同乡,珍爱这位乡贤。其二,路东的境遇与林散之当年相仿,都怀揣高远的文化理想。
《草圣林散之评传》分十一卷,以时间为经线,以传主经历为纬线,在社会生活、心态情感、文化观念里还原历史现场中的林散之。这种复盘并不轻松,需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需要大量的细节支撑。
为此,路东做了大量的板凳功夫,他研读了林散之所写的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几年的诗、书、信札、日志文献,遍访了林散之尚健在的发小、家人、老师的后人以及散落在南京、浦口的传主遗迹,甚至传主家人都不知晓的林散之旧事、心路历程他都依据充沛的省察在心,单凭这坐板凳的功夫深度就足以让人对这部评传放心。
更让人钦佩的是作者对林散之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作者通过若干细节进入传主的精神世界,洞察传主的复杂与独特之处。用具体生活撬开了林散之个人史的历史真实,这也是这部书的精到之处。作者用这样一个视角做工具,真实的林散之就来得自然而然,毫无刀斧痕迹。
林散之生于辛亥之年,戏谑“我出生于变法之年”,暗含自己承载变法的天命。从大师林散之开一代草书风气的事实来看,林散之的确以“其命维新”为己任。但在文化观念上,林散之却是“吾道一以贯之”典型的“文化守成”者。
在林散之的几位启蒙老师中,对林散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清朝最后一批进士张栗庵,辛亥革命后,张栗庵自断仕途,回乡行医课徒。张老先生对中国文化先贤的敬意甚深,文化修为了得,他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观显得格格不入。
在张栗庵藏书斋“观复堂”里成长起来林散之,在文化取向上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林散之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化风尚并不契合,评传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及林散之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但厚古薄今的思想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林散之好诗,写了一辈子的旧体诗词,他毕生拒绝写新诗,而且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他的观念不合时宜。他与个性大相径庭的高二适之所以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同样的文化守成立场。这些细节流露出传主的文化倾向。
大时代下,林散之不为人知的文化坚守与抗争,被作者路东曲笔潜藏在平静的水下,而静水深处流着林散之的困惑、纠结、倔强、偏执和不甘。传主强烈的文化守成倾向,是作者的重要“发现”,也是最易出“戏”的地方。作者用一个一个的事件、一个一个的细节披露出来,在细碎、片段化的叙事中描绘出传主的心形。
表现林散之艺术观念如此,表现林散之的生活观念也是如此。作者用“生活智慧”总揽,还原“我志欲方,我行喜圆”的林散之。林散之儒道释入骨,目光如炬,明辨是非,基本操守绝无问题。此外,林散之还是一位“生活智慧”的大家,他谨言慎行,守常明变,不立危墙之下。
兵荒马乱的年代,林散之虽厌恶军阀、势力人物,但仍与他们周旋往来,并接受了省临时参议礼遇。类似的故事贯穿全书,只要把散落在各章节中的各种细节串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左右抽旋冀免祸”的林散之,极具“生活智慧”。就这样,作者一点一滴接近林散之、深入林散之的内心遭遇,理解林散之。回首风雨路,黑白相济的林散之凭借生活智慧走出了各种危险,让读者为之暗自吃惊,也暗自庆幸。
(本文摘选自《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序言,路东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