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大河”激越潇湘
——词作家乔羽的潇湘足迹

  乔羽(第二排右起第二位)等人在祝融峰合影。(资料图片)

  刘瀚潞

  6月20日,著名词作家乔羽因病在北京去世。95载的波澜,至此停歇。

  从吱哟哟地转的大风车,到轻轻荡起的双桨,从《爱我中华》的高亢呐喊,到《难忘今宵》的依依惜别,乔羽的歌曲,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

  1400多公里外的湖南,寻常多半已是晴朗燥热的时节,此时却青山团云、细雨霖铃。山朦胧,水朦胧,心朦胧。雨水之下,湘江的碧波腾浪,又丰盈了几分,“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韵又浓了几度,一些关于乔羽的潇湘足迹,又泛起余波。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历过漫长时间的饥渴,人们对艺术、对美有着迫不及待的需求。潇湘大地上,一场对歌曲艺术的叩寻也在萌动中。1980年6月,湖南株洲,36岁的夏劲风创办了全国第一份歌词报《潇湘词报》。来自全国的歌词投稿,如雪花一般飞往株洲。在人们的热情之下,《潇湘词报》从季刊,变成双月刊,最后又变成月刊。每期600多篇歌词,大多通俗易懂、易于吟唱。

  《潇湘词报》如火把,点燃了后来歌词报在各地纷纷出刊的热情。或许正因为《潇湘词报》的先锋作用和影响力,1981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组织的全国首届歌词创作座谈会选址株洲。当年10月的一天,一辆南下的火车包厢里,掌声、笑声不断。伴随着火车的哐当声,词作家乔羽给大家讲起笑话,女作曲家瞿希贤笑得“连肠子都疼了”。他们这一行沉浸在欢乐气氛中的人,正要赶往株洲,去参加全国首届歌词创作座谈会。

  深秋时节,来自全国各地及部队的118名代表,汇集株洲。这是一场全国词作家们的盛会,许多此前仅仅在报刊上或歌谱的右上角见过彼此的词作家们,如今走到一起,互相交流歌词创作的现状及发展。

  10月21日,会议的开幕式上,乔羽慷慨陈词,表达了对歌词创作的期待。“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的歌词作者,也会无负于我们的时代,我们也会为我们的时代写出洪亮的歌、优美的歌、感人肺腑的歌、使人上进的歌。我们的歌,将要鼓舞十亿人民,奋力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我们的歌,将要用它的艺术魅力去征服一代青年的心灵,使他们情操高尚、精神丰富、意志坚强。‘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有人问,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之后,乔羽还当场写下:潇湘是歌词之乡,株洲词会是中国歌词界的节日。

  座谈会后,乔羽还同不少词作家们前往衡山、洞庭湖等地采风。湘籍著名词作家瞿琮至今保留着当时的珍贵照片:南岳衡山,祝融峰顶,词作家乔羽戴着方框眼镜,笑容洋溢,与作曲家李焕之、生茂,词作家梁上泉等十九人,将欢乐和憧憬定格。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第二任会长、名誉主席陈晓光曾说,这次座谈会,为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歌词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共识,也形成了中国歌词创作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的一次动员、一个新的开端。而湖南,也愈加成为歌词队伍规模蔚为壮观的歌词大省。在专著《中国当代歌词史》中,词作家晨枫介绍,那时候株洲的《潇湘词报》、长沙的《百灵鸟》、新邵县的《野菊花》等歌词报纷纷出刊,大批歌词作者蜂拥而出。这种场景在全国称得上是兵强马壮、阵势雄壮。

  2000年的夏天,乔羽再次踏足湘楚大地。张家界武陵源的森林之中,须发苍白的乔羽,戴着一顶花色宽檐帽,身着白色衬衫,眉毛和眼睛笑成弯弯的圆弧,闲适地坐在一顶竹轿中。此时的他,少了几分意气风发的热烈光芒,眉眼间多了许多安宁与慈祥。

  他的身旁,环绕着几位湘籍音乐家后辈,瞿琮(湖南长沙籍、《我爱你,中国》作词者)、张名河(湖南沅陵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作词者)、王佑贵(湖南郴州籍、《春天的故事》作曲者)。拍摄照片的正是湘籍歌唱家李谷一。

  瞿琮将这张照片称为“我们为乔老爷抬轿子”。他说,只要乔老爷在,我们大家就心里有光亮,人生有光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